王道荃老师介绍太极养生文化
 
微信咨询
添加微信

陈式太极拳全身的配合 (转)

  陈式太极拳的配合规律,从全身来讲,为眼、身、步、手四个主要部分。从躯干来讲,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盘。我们先讲躯干的基本规律,人头至颈部为上盘,胸、脊、腰部为中盘,小腹、尾骨以至裆、腿、足部为下盘。上盘的头部要中正。术语说:"虚领顶劲。"《十三势行功总歌》中说:"满身轻利头悬。"顶和悬字虽不同,方法是一样的。正如陈鑫解释的:"如同用绳子从头顶百会穴将全身向上悬起似的。"只要下向内收,则头顶自然中正向上,而颈也自然立起。眼法,总要平视,看着每式的主要方向。但陈鑫加了"耳听身后"四字,以防有人从身后袭来。

  中盘的脊要随着顶劲的上领而同时立直,胸部既不外挺,也不内收。术语谓之含胸拔背。含或涵的意义都是要求松圆而不压近肺部,以便呼吸通畅。腰部亦以中正为主,但陈式每一动作应该向左右旋转。转的角度,一般不超过45度。在步法进退时,可达90度,或大至360底以上。腰是随着对方的变化,左右旋转以带动步法进退。所以既要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,又要灵活旋转。一则忽隐,一则忽现。但不许前倾后仰。

  下盘尾骨微向后翻的问题。陈鑫指出:"尾骨长强穴(尾骨下端)微向后翻。"这样的姿势可使小腹下边斜向里收。一来气自然沉于丹田,二来大腿根的两条大筋放松,可加大躯干旋转的角度,以保持重心的下降与平衡。各式太极拳都以敛臀为规律,其实这是为了纠正突臀之病,但敛臀过大就会违背拳理。所以陈鑫讲的长强穴微向后翻,是和其他太极拳的区别,而且也是陈式躯干方面最要紧的关键。

  陈式要求裆要开圆,最忌人字裆,即尖裆。这种姿势仍然和长强穴的后翻有密切关系。只要长强穴向后翻一点(只是一点,绝非突得),它的姿势恰如我们端坐的样子。裆部只要能够开得圆,也自然能塌的下,使重心降低,加强躯干的稳定。人字裆两只脚再宽,而裆劲无法下塌,就如同两条腿的木架,从前后稍微一碰,就会倒的。陈式上盘称为顶劲,中盘称为腰劲,下盘称为裆劲。顶要向上虚领,腰劲要中正旋转,不许前后摇摆,裆劲则要向下松塌。

  陈式要求膝部随身体旋转一提一落,也是和裆部开,长强穴后翻有直接关系的。裆部的圆下与灵活变化有关;膝部的提、落则与运动中的稳度有在。它的运动方法:凡身向左转,则左膝顺缠上提,右膝同时逆缠而下垂;如身向右转,则右臀顺缠上提,左膝逆缠下垂。

    (太极拳论)说:"立如平准。"陈鑫也说"拳者,权也。"平准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平,权就是秤砣。我认为陈式拳等于同时用两磁秤。手等于普通秤上的砣,它的作用拨转对方加在我某个肢体方面的力量,能够引进而落空。膝则等于平上的砝码,对方来力在我左肢,我方以左膝上提引化来力,同时右膝下沉以加强身体的稳度。这种动作同于杠杆原理,顶劲上领就是支点,对方来力就是重点,我方的手和膝就是力点。不过它和我们日常用秤称物的目的不同。称物时要求力点和重点平衡。在拳法上则是对方力大则减小力点使它落空,对方力小则加强力点使之反转回去,但都必须配合自转的顺逆缠法,适当地滚动摩探,才能发挥借劲与截劲的作用。

   腿和足是服从眼的指挥而因敌变化、转换进退的。按正规讲:大腿根的高度,应当随裆劲的松塌而和膝部略平。在步法进退时,只能以腰的旋转带着小腿变化。但这种功夫如今习陈式者多练不到了,所以不一定这样要求。动作时,实腿要塌好裆劲,然后空腿向前或向后倾斜。前进则足尖斜向内勾,以足踵贴地前进,进到所需方位,然后踏落足踵。不论进退都要提膝,而足部随着架式的需要或前或后地走里弧或外弧。足与膝的配合是膝部要和足踵上下对照,略向里合,成三角形。膝部要和胯根、足部配合,也是略向里合,成三角形。步型大略有马步、弓步、盘步、虚步、独立步五种。只有轻重之分,而无纯虚、纯实之别。臂部应分三节。肩为根节,肘为中节,手为梢节。《太极拳论》要求"松肩、沉肘"。陈鑫解释松字最为明确,他说:"臂部如挂肩上。"肘的松沉,不论顺缠逆缠都要保持肘尖向下的状态。不可使肘离肋内收,那样做必然使手部离开中线,以致丢劲。  

一、练拳须从无极始

  修炼太极拳应处处结合太极阴阳之理来修炼。太极由混沌无极而生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也就是通过阴阳的变化,化生出自然界万事万物。因此,修炼内功和拳术时,必须从无极入手,由无极而太极,然后两仪、三才、四象、五行、六合、七星、八卦、九宫、十合一而返无极。无极象始,无极象终。修炼方法一是要专练一个时期的无极桩,或每天坚持练一个小时左右的无极桩。二是每次练功练拳须从无极开始,由静生动,自无生有,练毕回归无极静站片刻,再练下一趟拳。三是每一式、每一动、每一圈均有无极始,再松回无极,式式如此,圈圈如此,修炼无极就是修炼静功、内功,在静修中培养丹田混元气,也就是化生先天太极之气。不修无极,难成太极。

二、练拳似练桩功

  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练内功、练桩功的过程。功夫来自桩功,慢练出真功,活桩有奇效。各拳种都非常重视桩功的练习。太极拳是内功拳,尤其注重桩功的修炼,不仅有专门的桩功修炼法,如无极桩、混元桩、采气桩、开合桩、虚实桩、八法桩、九宫桩等,而且将桩功修炼法融进练拳之中,使练拳就是练桩功,练桩功就是练拳,即拳功合一。桩功分定步桩和活步桩两大类。定步桩又称静桩功,活步桩又称动桩功。无极桩是定步桩,练拳是活步桩,拳架套路是各种活步桩的组合,所以太极拳又可称之为太极桩功。因此,行拳走架时要用桩功的思想、桩功的方法来修炼,易慢不易快,易缓不易急,式式是桩,处处是桩,静是定桩,动是活桩,开合是开合桩,转换是虚实桩,进、退、顾、盼、定都是桩。进而推手修炼也是桩,以静待动是定桩,顺势化发是活桩,能如此,则事半功倍也。

三、练拳似画太极图

     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描绘阴阳太极图的过程。太极是螺旋运动的环形混元体,通过旋转开合达到阴阳的变化。万物运动皆依此理,太极拳也不外乎此理。拳术套路中贯穿着各种螺旋缠丝和环形开合的动作,其实就是不同方向、不同方位运动的太极图。一动一静无不符合阴阳太极图之法像,一开一合无不都是缠丝混元圈。时而画平圆太极图,时而画立圆太极图,时而画螺旋开合太极图,时而正画,时而斜画,处处似画美丽的太极图。画图时必须与意气结合,使太极图像与意气运动结合起来,以至于只要一想太极图像,意气神形就会整体统一地描绘该太极图。同时凭着肢体描绘的感觉,再去练神、练气,进而使意、气、体三者紧密结合,逐渐进入不知有我,惟有太极图像的境界。

四、练拳似休息

    “练拳似休息”是讲:练拳练功要求心神安静专一,全身内外周身协调。练拳的过程就是静养休息的过程,全身内外不得紧张,处处筋肉放松,做到心静安神。太极拳具有消除疲劳、恢复体力、愉悦心情、松弛神经的功能,是一种调养身心的养生运动,而不是疲劳身心的体力劳动,应当是越练越舒服。

  “练拳似休息”的思想方法既符合万物顺序自然的法则又符合养生之道,也是一种脱规矩而合规矩的练法。练拳时,全身内外、上下、左右、四肢全体、大脑思想全部放松松开。松则气通无阴力,心不外想,神不外游,目不外视(也可两眼微闭),耳不外听,忘却鼻息,随意漫行,无拘无束,只在意不在形。所以练拳练功是一种养精、气、神的过程,通过练功达到神经细胞的休养,从而保持全身的活力。

五、练拳似练丹田功

  练拳的过程也是练丹田的过程。太极拳是内功拳,全在于丹田之功,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,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。所以古人说:“练好丹田混元气,走遍天下都不怕。”丹田功有两种练法。一种是静练,即意守丹田,这是过去道、儒、释三家常用的方法,称之为修真炼丹。一种是静动练,即气沉丹田和丹田呼吸,这是过去练内家拳的人常用的。丹田呼吸是指丹田自然呼吸,是练先天之气,故又称先天呼吸,气由此集散出入。拳书言:“拿住丹田练内功,哼哈二气妙无穷,动与静合屈伸就,缓应急随理贯通。”丹田一呼一吸即为哼哈二气。练功时,意达丹田后,阴阳便会相合,加上哼哈二气一呼一吸,丹田混元气就逐渐发动,再以意行气,以气运身,推动肢体筋骨肌肉,产生拳术运动。

  一般来说,丹田功是单练的,须在丹田功(内功)基础上再去练外功(拳术)。混元太极拳汲取了上述两种练法特点,形成了意守丹田、丹田呼吸和丹田内转相结合的红尘,不仅可单练,又可结合拳术练。静、动、内、外同时修炼,拳功合一,事半功倍。即拿住丹田练功,拿住丹田练拳。无极开始,先三性归一静守丹田,待丹田气满充实后,即自然呼吸发动,意想开则气发于丹田充达全身而肢体开,意想合则气收归丹田敛入骨髓而肢体合。开即放,合即收。意想转圈时,则丹田内转,气亦转,发动肢体同时转。如此开合鼓荡,聚散收放,循环周流,越练丹田之气越充盈、越满足,充塞周身,舒张肌肤,犹如充满了气的皮球一般,在旋转,在滚动,不知手舞足蹈,惟有丹田在吞吐呼吸和内转。丹田气越足,则周身气力和内劲越大,练拳如同生龙活虎。

  丹田是练精、气、神之窍位,分上、中、下三丹田,又有五丹田之说。上丹田在眼眉间祖窍深处,中丹田在脐与命门之中间,下丹田在会阴穴深处,前丹田在肚脐神阙穴,后丹田在两肾中间命门处。上丹田主练神,中丹田主练气,下丹田主练精,后丹田主练精气转化,是内气出入之门户,前丹田主练神气转化,是心神、肾志交通之门户。练功练拳时,这些丹田都会在发生作用。待功行圆满时,凝神于下丹田则沉重如山,注神于中丹田则得中和之道,凌神于上丹田则至虚至灵。

六、练拳似自我按摩

  练太极拳的过程亦是自我按摩的过程。古人称之为“气血周流自按摩”。当练到丹田能自发地一呼一吸,混元气能鼓荡发动时,即腹内松静气腾然,促进了腹肌伸缩和膈肌升降活动,起到了自我按摩腹部和大小肠、膀胱、脾胃、肾脏等内脏器官的作用。当练到会阴下丹田能自动地一伸一缩,而且发热跳动时,起到了自我按摩膀胱和肛门括约肌的作用。练拳时旋腰转脊,两腰抽换,命门与肾发热,起到了自我按摩两肾与命门的作用。胸腹开合折叠,运化胸中太和元气,调节了胸、腹腔压力,起到了自我按摩心肺脾肝肾五脏的作用。周身十八个关节小球的螺旋缠绕,起到了伸筋拨骨,舒缩肌肤、血管、神经,滋润骨膜、灵活关节的自我按摩作用。当练到身上发热、或筋肉跳动、窍位发热发胀或跳动、热流串动、甚至热气盘旋全身时,就起到了自我按摩肌肤、筋韧和穴位的作用。另外,松气震脚所产生的颤震,松气放劲所产生的颤抖,一松一紧时的收敛和充张,以及眼神的收放与顾盼,都具有自我按摩的作用。

七、练拳似吐纳换气

  练太极拳就是在练吐纳术,练功练拳的过程就是吐故纳新、采气换气的过程。古人说:“开合即为拳经。一开一合,拳术尽矣。”开合是由内而外的开合,是意气开合带动肢体内外、脏腑经络、筋骨肌肤的开合。开合其实就是吐纳,就是呼吸,就是收放,就是内气与外气的出入交换。首先是丹田开合。拿住丹田练内功,哼哈二气妙无穷。哼哈二气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、一开一合、一吐一纳。呼吸往来气通周身,从而带动了全身之气的开合呼吸吐纳。再进一步,周身内外、脏腑器官、经络窍位、肌肤毛孔也都在开合呼吸、吐纳换气。一开气开、窍开、百脉开、肌肤开、毛孔开;一合气合、窍合、百脉合、肌肤合、毛孔合;一呼气呼、窍呼、百脉呼、肌肤毛孔皆呼,排出体内浊气;一吸气吸、窍吸、百脉吸、肌肤毛孔皆吸,纳入清新氧气,甚至眼、耳两窍都参与吐纳换气。这种由丹田先天自然呼吸法形成的周身一家的吐纳呼吸机制,能更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,清除体内垃圾,增强细胞再生能力,营养内脏组织器官和肌肤骨骼,培植太和元气,涵养浩然正气,充实混元内气,增强卫气能量,形成护体气膜。不仅能防病抗疾,而且能延缓衰老,还具有抗击打能力。

八、练拳似调剂阴阳

  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平衡阴阳,转换阴阳,调剂阴阳的过程。易曰:“一阴一阳之为道。”世界上任何事物,包括人体本身,都由阴和阳两方面组成的对立统一的太极整体。“道”是关于世界本原和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。太极即为阴阳之大道。太极拳是太极中之小道,是调剂人体阴阳的方法。阴阳平衡,在体则气血两旺,身体健康;在用则周身稳固,不惧他人推撞。偏阴偏阳,在体则气血不和,身患疾病;在用则顶瘪丢抗,受制于人。从事物属性来看,“天为阳,地为阴”,故上为阳,下为阴;“水为阴,火为阳”,故血为阴,气为阳;肾水为阴,心火为阳;柔为阴,刚为阳。从事物运动来看,动为阳,静为阴;开为阳,合为阴;虚为阳,实为阴。所以练拳时,必须阴阳相合,上下相随,气血调和,心肾相交。必须阴阳匹配,左右对称,高下相召,屈伸相应。必须阴阳各半,刚柔各半,虚实各半,不可过阴、过阳、过实、过虚、过刚、过柔,不偏不倚,无过不及。必须阴阳互为其根,转阴成阳,积柔为刚,由静生动国,欲上先下,欲左先右,欲前先生,欲开先合。而又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;开中合,合中开;静中动,动中静,虚中实,实中虚;柔中刚,刚中柔。阴阳互济,太极为真。

九、练拳似舒通经络

     练拳的过程是气满开窍通三关,以意行气通经络的过程。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存联系的有机整体。经络遍布全身,是人体气、血、津液运动的通道,有如网络一样联系周身,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、孔窍以及皮毛、筋肉、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起来,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。而且又有阴阳之分,各有所系和循行位置,宛如一阴阳太极球体。经络具有通行气血,营卫全身,温养脏腑组织器官,濡利筋骨关节,调节阴阳平衡,抗御外邪和保卫机体的作用。太极拳混元开合、螺旋缠绕的环形运动,完全与经络的走向交接规律、表里相合关系以及循环流注次序相一致,如环无端,流行不止,环周不休。如立圆混元圈运动时,气沿任督两脉循环周流;平圆混元圈运动时,气沿带脉环绕盘旋;环形双分开合时,气沿冲脉环周流行;而又同时沿手足阴阳十二经络循环周流。开时,太和元气胸中化,由内向外,沿手三阴从胸开至手,与手三阳交;合时,由手三阳返回,从手走头与足三阳相交,并一起从头走足下交足三阴,再从足走腹而相合,复又交手三阴。如此交接循环,周流全身,疏通经络。这是气满开窍自周流,无须专门导引,只用心意旋转混元太极拳圈即可达到阴阳循环、疏通经络的目的。

十、练拳似在气中游

   练太极拳好比是在空气中游泳一样。太极拳是意气运动、肢体运动、外形运动、拳术运动,其实是内部心神意气运动的结果。当练到内气流动与肢体外动相一致时,这才叫内外合一,就会感觉到四肢百骸荡然无存,不知我之为身,身之为我,惟有意气在流动。意开气亦开,意合气亦合,意转气亦转,意升气亦升,意降气亦降,意动全身内气都在动,这才叫周身一家,就会感觉到“虚而灵、灵而通、通而变、变而化、化而虚空、空而飘缈”之内景,飘缈欲仙,似脱胎换骨一样,手虚、脚虚、身虚、心虚、意虚、神虚,处处虚灵。此时内气与空气融合为一体,如同在空气中游泳一般,进退沉浮,左右盘旋,忽上忽下,一片神行。修炼至此感觉,是最佳状态,是高级运动的享受。

十一、练拳似修心养性

   练功练拳是修心养性、静养身心的全过程。求无极、养内气、练桩功、调阴阳、通经络、运开合、吐故纳新、丹田用功,这些都是与修心养性分不开的。人有三宝精、气、神,又有七情和六欲。三宝无损身健康,三宝有损则生病,耗尽即死。人在幼年,不受七情六欲之忧,可以保持人身先天之三宝。到成年后,眼、耳、口、鼻、舌、心、意等七窍的活动逐渐增多,太过了则精、气、神三宝逐渐有所损伤,导致阴阳之气不平衡,阳衰阴盛,身体渐衰,抵抗力减弱。若受到六邪外感与七情内伤,就会生病。六邪外感首先是风,一风可生百病,由皮肤毛孔侵入肺,再传至其它各经脏腑。受风后极易感受其它五种邪气,亦可同样传至其他各部位,产生病症。内伤之七情都是由气引起的,一气能生百病,气不顺则血凝,气血不通畅,滞于何脏,何脏即生病。所以要外避风寒内避气,修心养性保三宝,即以修心养性之法来静养三宝、炼化三宝。修心养性,全凭心意用功,锁心猿,拴意马,四门紧闭(指眼、耳、口、鼻),静心修炼。意者心也,心者神也,神者性也,四者为一体也。心神意性贯身中,使精不离位,气不离体,神不离身,养精养气养神,此为静养三宝。眼为见性,耳为听性,心为勇性,三性合一为灵性,静养灵根气化神,养灵养性见天真,使神向下走,精向上行,练精化气,练气化神,此为炼化三宝。气血全身通畅,三宝复亏不愿,既可祛病养生,又能延年益寿,打拳自有威力。同时,修心养性的思想和方法要贯串到人的整个生活中去,十年修炼,十年养气。

十二、练拳似天人合一

   修炼太极拳是使天、地、人三才合一的过程。太极是天地阴阳之大道,太极是化生万物之祖气。道即气,气即道,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,包罗万象。太极拳是小道,本于太极阴阳之大道。修炼太极,不仅要修炼拳术之小道,还要修炼太极之大道。道无止境,修无止境。用大道思想来修炼人体自身阴阳,修炼人与人、人与事、人与自然的相互阴阳,不断完善自我,超脱自我,升华到与天地同在。修炼时,要将自身小太极融于天地大太极之中,逐渐达到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境界。动静开合犹如天地阖辟,静则似天地合壁之混沌,动则似轰隆一声天地开。开则人与天地同大,合则天地与人同小,转则似日月乾坤螺旋环绕。站立如顶天立地,好像头顶于天而足踏于地,上天、下地,人居其间,上、中、下一气贯通,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。气化循环亦同天地,海水之化云升腾,降为雨露,即天地间气化循环。心属火为阳,肾属水为阴,以心意之阳下降肾宫,温存守之,心肾相交,水火升降,犹如天日之阳下照江海,阴水得阳火照煦,则化气升腾,云行雨施,泽被大地。升降收放亦连天地,长则清气上升通天阳,降则浊气下降入地阴,收则采收天地日月精华之气,放则内气与外气融为一体。另外还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,因时制宜修炼。

作者:洪均生    文章来源:网络  


分享 :
 
王道荃老师线上养生课招生中
ABUIABAEGAAg0erb5AUopbjCAzCKBTjR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