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户枢不蠹」这句古代的名言,远在《吕氏春秋》就有记载,它在我国人民中广为流传,说明我国人民很早就懂得了[运动]有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作用。我国古代的史学家陈寿在《三国志.魏书.华陀传》中,记载了华陀所创的[五禽戏],就是摩仿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鸟的动作用来活动关节,以防病延年。
我国古代道家的[静坐]、[导引]之术,均为养生疗病之道。《素问.异法方宜论》说,「其民食杂而不劳,故其病多痿厥寒热,其冶宜导引按矫」。《素问.上古天真论》又说,「恬澹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」这都充分说明[运动]和[清静]各从不同的角度养生,达到强身疗病的生理效应。
自古迄今,养生疾病之术,种类颇多,各有特色。
而太极拳则是总结了前人各种养生之术的精华,结合阴阳之理,把运动熔于清静之中,把清静化于运动之内。这种动与静的巧妙结合,产生了内气催外形、思维与动作、快与慢、开与放、分与合等动作意气的相互协调。从而在思想上得以安逸,从形体器官上得以锻炼,元气得生、宗气得充、精气得保、身体强壮。
(一)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
1. 改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,消除病灶反馈性影响。
神经系统的作用,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,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, 以适应外部 环境变化的需要。太极拳中清静用意、「意守丹田」,乃为静功养身之术。这种静功,可以增加自我意念的控制能力,从而产生阻止病因病灶反馈信号机制的传递,起到纠正修复病灶反馈的恶性循环,抑制病情发展,提高健康水平。
心静勿虑,意守丹田,是鼓动内气的基础,是产生毅力的条件。毅力是练拳的保证,锻炼持之以恒,就可以从内气到外形协调一致。使气沈于丹田,贯于尾闾,环流周身,从而使脏腑得充,周身得养,精力充沛,有利于病变和精神创伤的修复,有利于病体的恢复和精神的保养。由于它能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,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协调,对精神创伤,神经类疾病,如神经衰弱等,有良好的防治作用。
2.增强心脏功能,改善微循环系统,扩大肺活量,提高气体交换能力。
血液担负着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的作用,心脏则是血液运行的动力,毛细血管是微循环物质交换的场所。一个久练拳的人,苺分钟心律在60次左右,这种由于久经锻炼而得来的心律减慢,延锾了心脏舒张期,使心肌得以充分休整,促使心肌收缩力加强,输出量增加,提高了心脏的工作能力。
持久锻练,内气得以流通,周身放松,使微循环功能加强,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,减少肌酸的蓄积,减轻疲劳,益于疾病的恢复,特别是对慢性冠心病、高血脂症、动脉硬化症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。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,呼吸下纳于肾是气体交换的重要条件。肾纳气,则气沈丹田,肾不纳气则上浮胸中而喘。
太极拳锻炼的呼吸方式要求深长匀柔,它可以增加膈肌及腹部肌肉的活动度和调节肋间肌的呼吸功能,使肺与脑廓之间的牵张力加大,增加肺活量,提高肺泡与毛细血管壁的接触面积,使氧及二氧化碳弥散能力增强。经过长期锻炼,可使呼吸频率减少,增强呼吸效果,具体的表现是在练拲时“汗流夹背不发喘”。他对防治慢性肺气肿有一定的作用,对防治各种慢性肺部病变均适宜。
3. 强健肌肉,改善骨质的理化物性,畅通经络,有利于营卫气血的通行。
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,一动无有不动。从内气的畅通到外形的变化,从五脏六腑到四 肢百骸,都寓于[动]中。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及上下相随,内外结合,快慢相间,节节贯串运动都熔为一体。从脏腑组织到肌体组织、关节韧带、腱鞘肌群,都得到活动和锻炼。久而久之,肌肉豊满发达,骨骼强健有力,使骨的理化特性得以改善,提高骨的抗折、抗压、抗弯、抗脱臼能力。对老年人关节病 (关节僵硬,行走坐起不便,足膝萎软,屈伸无力、骨质增生) 有良好的预防作用。
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,人体健康与否,与经气畅通与否密切相关。练太极拳的人,练到一定程度,就有小腹发热,四肢末梢发胀、发麻之惑。中医针灸学认为这种现像是[得气]的表现,也就是调动内气,打通经络,经气运行。
太极拳运动,[主宰于腰],[虚领顶劲,[气沈丹田],腰为肾之府,又为带脉所绕之处。腰脊运动带动身形,行于手指,行于四梢,复归丹田。丹田乃小腹部位,任督脉冲乃一源三岐,出会阴,复灌诸经。长期锻炼,可使肾气旺盛,带脉充盈,阴阳调和,神清目明。
[尾闾中正]乃太极之要领,这是稳定自己重心,加强发劲的根本。太极拳中的[虚领顶劲]与[尾闾中正]上下相应,[百会穴]与[长强穴]相互灌注,有利于督脉经气的畅通。百会、长强乃督脉之要穴,气通此穴后,便能升提中气,增强韧带及扩约肌功能。故对脱肛、痔疮、子宫下垂,均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。
总上所述,[尾闾中正]、[虚领顶劲]有利于任脉、督脉经气的运行。任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(手足三阴经脉),督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(手足三阳经脉 )。内联奇经八脉,使之畅通。加之[气沈丹田,螺旋缠绕],从内到外,从躯体到四肢末梢,得以特殊的运动,「动则谷气得消,血脉流通,病不得生」(华陀传)。当然,要使其起到防病健身作用,井非一朝一夕之功,在动作正确的基础上,持之以恒地刻苦锻炼,不管男女老幼,都可收到防病健身,延年益寿的效果。
(二) 太极拳的技击作用
陈氏太极拳不仅健身有法,而且技击奥妙。中华武术,门派繁多,攻防技巧,各有所长,拳打脚踢,谓之一般。然而,陈氏太极拳却独树一帜,流传三百余年,仍保持本来特色。它以掤、捋、挤、按、采、列、肘、靠为中心内容,在沾、粘、连、随的基础上将抓、拿、摔、滑、打、跌、熔为一炉,内外兼练,成为武坛上最优秀的拳种之一。
练习陈氏太极拳三年一小成,九年一大成,练到上乘功夫,可达周身一家,以静制动,以逸代劳,以不变而应万变,亦可行机得势,舍已从人,随机应变,灵活运用,引进落空,借力打人。(推手歌)云,「掤捋挤按须认真,周身相随人难侵,任人巨力来打我,牵动四两拨千斤。
推手,不仅可以检验姿势是否正确,也是锻炼技击技巧的好方法。有人说,「推手有何技巧,力大者即可取胜」。《拳论》中说,「斯技旁门甚多,虽有区别,概不外乎壮欺弱,慢让快耳。有力打无力,手慢让手快,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关学力而有为也。察四两拨千斤之句,显非力胜,观耆耄能御众之形,快何能为?」
可见,太极拳推手不是比方而是比技巧。「壮欺弱、慢让快」那是自然的本能,不是技巧的功能。所谓技巧,则是顺应自然以克制自然,达到「弱胜壮、慢胜快」。自然界中的杠杆支点和螺旋转化的原理,就具有「四两拨千斤」的功能。推手利用这种原理,即可揉化一功重力,此为化劲。有此化劲功夫,就可轻制重。
同时,太极拳的运动是运用了离心力,井以腰脊作中轴,使一切动作皆走内圈;走内圈速度虽较慢,但仍可胜过走外圈的快,这是「后人发,先人至」的缘由,也是「慢胜快」的关键所在。
《拳论》是太极拳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,对推手也是一种很好的指导,细心研究其内容井用它来指导练习推手,则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那么,怎样来指导推手实践昵? 应遵守以下四项基本准则,
(拳论) 中说,「太极者无极而生,动静之机,阴阳之母也;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。」古时所称[太极],是对立统一的象征,是一切动静的枢机,由太极生阴阳,如顺逆、柔刚、轻沈、虚实、合开等皆属于此。运动时充分利用了离心力和向心力,因此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;分 为阳、合为阴。
陈鑫说,太极两仪,天地阴阳,合辟动静,柔之为刚」,就是指这种规律。这种矛盾存在于推手的整个过程中,井贯串 于每一个动作过程的始终。
因此,推手的第一个基本原则,就是要它符合事物运动的矛盾法则,即「阴阳开合」
2.推手时双方搭手对练的过程,也是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。《拳论》中所说,「无过不及、随屈就伸」,就是指动作必须符合下列四点,
(1) 必须「无过」,无过称为「沾劲」,过则称为「顶病」,
(2) 必须「能及」,能及称为「粘劲」,过则称为「匾病」,
(3)必须「随曲」,随曲称为「连劲」,不随而曲称为「丢病」
(4)必须「就伸」,就伸称为「随劲」,伸得太早称为「抗病」。
推手的一切过程都要求具有「沾、粘、连、随」四功,不发生「顶匾丢抗」四病。陈鑫说,「沾粘连随、会神聚精,运我虚灵、弥加整重。」所以第二个基本原则是「沾粘连随」。
3. 《拳论》中说,"人刚我柔谓之走,我顺人背谓之枮; 动急则急应,动缓则缓随; 虽变化万端,而理为一贯。" 这是为了做到四功, 避免四 病的措施。这就是说, 人刚则我柔, 用 "走" 以引之,这是被动局面 下的 "卷合" 运用。 同时, 为了问劲, 运用顺遂的势和劲,迫使对方 成为"背",转化为我刚人柔,用粘以逼之。粘走时,对方动急则急应之,动缓则缓随之,这样就可有四功而无四病。陈鑫说,"前后左右, 上下四旁,转接灵敏,缓急相将〞。
所以第三个基本原则是 "急缓粘走"。
4.《拳论》中说,"由看熟而渐悟懂劲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,然非用功之久,不能豁然贯通焉。"在推手时熟练地掌握了前面三个基本原则后,就可领悟人劲,探测对方的劲力与方向,所谓懂得人劲。到此时,可信手而应,达到自动的神明" 境界。这是多年反复揣摩、实践和理论研究最后得到豁然贯通的结果。所以第四个基本原则是 "知行合一"。
《拳论》中说,"虚领顶劲,气沈丹田;不偏不倚,忽隐忽显;左重则左虚,右重则右杳,仰之则弥高,俯之则弥深,进之则愈长,退之则愈促;一羽不能加,蝇虫不能落,人不如我,我独知人、英堆所向无敌,盖皆由此而及也。"因此,为了运用四项基本准则,就必须按照上列拳论做好以下六点,
l.顶劲要虚虚领起,则棈衶自然提起,同时气沈丹田,周身放松。由于身体上领下沈,即使身躯放长而产生弹性成为掤劲。陈鑫说, “沿路缠绵,静远无慌,肌肤骨节,处处开张。” 若是周身僵力,就会失去朋鞥朋硼劲,也就不能通过沾、粘、连、 随去求懂劲。
2.立身须中正安舒,具有支撑八面之势,使推手时身躯不致偏于一边或依赖于对方身手之上,以免己劲为人所识,若偏一边,就不易顺遂地运用枯走功夫。
3.在神气内隐则柔,外显则刚的前提下,推手时要具有忽隐忽显的刚柔变换作用,这正是求懂劲过程中不断间劲的表现。
4.推手时要求做到两手有虚实,两足有虚实,一手一足上下亦要分虚实,形成处处分阴阳,处处有虚实。陈鑫说,“虚实兼到,忽见忽藏; 实中有虚,人己相参; 虚中有实,熟测机关。” 待虚实的转换熟练后,只要注意一只手,其它一只手两只足由于上下相随,自然也就能随看灵活转换。所以陈鑫又说,“千古一日,至理循环,上下相随,不可空谈。”这是问劲、化劲和达到懂劲的基础。
5.对方仰来则高以引之,使有高不可攀之感而失去重心; 对方俯来则愈向下引,使 有如临深渊,摇摇欲坠之感; 对方近迫则愈引愈虚,使有长不可及之感; 对方退走则枯逼,使有迫促之感。这是符合沾、粘、连、随的化劲与发劲要求的,这样就可避免发生顶匾丢抗四病,使推手技巧迅速提高。
6.推手时棈神须提起,这样周身才能轻灵贯串,井要轻灵得具有 "一羽不能加" 的敏感。同时螺旋缠丝也须不断变动,要旋转得形成 "蝇虫不能落" 之气势。若动作表现出迟重不灵,则不易懂劲,若运动没有缠丝,则失去化劲,也失去半化半进、明化暗进、即化即进的缠丝劲技巧。没有化劲就变成比方,就不成其为太极拳推手了。能化而不能发,能柔而不动刚,刚柔不能相济,都非太极两仪之全。
具有上列六项功能,就能贯彻推手的四项基本准则,达到懂得人劲而不为人懂的功夫,再加上干干不懈苦练之功,便可使推手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高级境界。
作者:陈正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