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《恪遵宪度抄本》: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极也。
到了夏至,才真正进入炎热的季节,正如人们常说的“不过夏至不热”。夏至后,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热量多,所以在此期间内气温继续升高,并在夏至后的第3庚日就进入伏天。伏天也称三伏,为一年中最热的日子,它分为三个阶段,即头伏、二伏和末伏。
在中医养生理论中,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,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,注意保护阳气;另一方面,夏至也是所谓“阴阳争死生分”的时节,俗话说“夏至阴生”,尽管天气炎热,可阴气也已开始生长。
在炎热的夏天,应当调整呼吸,使心神安静,意念中如能想象心中存有冰雪,便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。也就是说,我们不应当被炎热扰乱心神,使心境烦躁,那样的话会使身体更感炎热。
此时,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,一般宜晚睡早起,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。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,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。夏至时节,大多数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、头痛头晕的症状,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。究其原因,是由于这一时节气温高,人体只能通过排汗来散热,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,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,就会使血容量减少,大脑会因此供血不足,造成头痛头晕。
夏至时节气候炎热,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,因此,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,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,不可过食热性食物,以免助热;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,不可过食,以免损伤脾胃;厚味肥腻的食品宜少勿多,以免化热生风,激发疔疮等疾症。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,出汗多,则盐分损失也多,若心肌缺盐,心脏搏动就会失常。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,多食咸味以补心。冷食不宜多吃,贪多就会寒伤脾胃,从而引发吐泻。西瓜、绿豆汤、乌梅小豆汤等虽为解渴消暑佳品,但不宜冰镇后食用。多食新鲜蔬菜、瓜果等,如芥菜、苋菜、西红柿、冬瓜、丝瓜、葡萄、枇杷、西瓜等时令蔬菜和水果。在空调房里待的时间过长,吃了太多的冷饮,属于“阴暑”,空调病也是一种阴暑。表现为头痛、发烧、鼻塞、流清涕、胃口不好、腹泻、恶心。中了阴暑的人,千万不要喝冰镇绿豆汤等冰冷的食物,以免雪上加霜,可以多喝些热水,包括生姜红糖水等,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四逆汤加砂仁。
运动调养也是夏至养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。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,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、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,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,若运动过激则会导致大汗淋漓。汗泄太多,不但伤阴气,也损阳气。在运动锻炼过程中,出汗过多时,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,切不可大量饮用凉开水,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、淋浴,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、黄痱子是炎热的夏季最常见的一种急性皮肤病。当外界气温高、湿度大时,出汗过多而不易蒸发,堵塞了毛孔,汗液滞留体内就会出现痱子;或热盛汗出,再用凉水洗浴,毛孔突然紧闭,使热气滞留于皮肤内,也易患此病。可多喝绿豆汤,常吃西瓜、冬瓜等具有清暑利湿作用的食物,也可用干艾叶50克,生姜几片,加水大半桶熬煮,待水温适宜时,倒入浴缸中泡澡,能解毒止痒、治疗痱子汗等多种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