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道荃老师介绍太极养生文化
 
微信咨询
添加微信

吴式太极拳打腰按胸 (转)

     早於本年十月初,「四哥」君曾在华山开题查问「那里有懂实战的太极师父 ?」,曾有「88」君回覆:「You can go to MONGKOK 花墟球场公园(MON,WED,FRI 8:00PM-10:00PM)$500 per month.太极拳,推手,摔跌打,擒拿,打腰功夫,欢迎参观.」「找潘师父」。

      据小弟探知潘师父早年曾在大埔道即嘉顿公司旁的公园公开教学,好像是吴大揆的再传弟子,从学於莫池。而上述花墟球场公园本来就是其师莫池从前授业的地点。两位都是可供外人参观的,故小弟由此著笔。这套「打腰松胯功夫」在吴大揆系内流传,是一套从外而内、相助被打腰者松胯活腰的推拿、按摩本领,甚至可从而演练为推手的辅助训练功夫。听闻香港监泉社和当年可风中学等处,亦有内部教授这套他们称为「九曲珠」的功夫。

     由於打腰在外并无文字记录,故小弟代为先作简介。一般来说,打腰是由老师和弟子,或师兄向师弟施为的。打腰的诀要是「推」:推前肩、「拿」:拿後肩、「按」:单或双按胸部、「摩」:搓胸等。

       打腰的动作是从臂部开始,凭打腰者施行各种手法,在腕、肘、肩部位,由前臂去上臂,再由肩部往腰部,再下达腹部、胯部,将被打腰者身体关节、筋络弄松,使其可以渐渐掌握自己重心,和对自己躯体部位有感觉,达至能控制腰胯活动,最终使被打腰者松沉自如。

      例如打腰者先以右手腕缠绕被打者右前臂打圈,牵引对方右臂上下来回划大弧数圈(活肩),再用左手腕缠绕打圈,来往反复方向数遍,然後用左手握著被打者右腕向自己身体拉扯,同时右手按压被打者右肩,伸展被打者右臂筋络。这便是推前肩了。

      而打腰中,亦可慢慢模拟推手形态,逐渐添加运用如「云手」、「野马分鬃」、「退步跨虎」、「十字手」等招数手法,打腰者和被打腰者俱可进攻及防守,是香港吴门弟子晋业必修之课。

       小弟对「打腰松胯」的功夫有以下的推论:

       目前香港流行的吴式太极拳推手,都是从吴监泉的早期教授方法发展出来(马岳梁则将吴监泉的晚年方式整理成「十三势」,在上海保存)。这和拳架的情况不同,香港的拳架反而是吴公仪在五十年代新编的「方拳」(小弟会应方舟及陈太郎君要求,另文描述「方拳」∕「关节拳」,乃至作出其与吴监泉的晚年拳架:老架∕「圆拳」∕「慢架」的分野;「慢架」在在上海由吴英华传下来。简单地说:香港的拳架——新的;香港的推手——早期的。上海的拳架——旧的;上海的推手——晚年的。又可来另一篇文章)。目前早期吴式太极拳教法较详尽记载的,有诸民谊编的《太极全图》(上海.百福,1929年)、吴公藻著的《太极拳》(上海.监泉太极拳社,1935年;此书再版即为《吴家太极拳》香港.明窗,1980年)、马岳梁和陈振民编的《吴监泉氏的太极拳》(1935年)、徐致一编的《吴式太极拳》(1927年初版时原名《太极拳浅说》;人民体育,1958年再版),其中徐致一书内更简述了如「按胸」模样的练习。

      在谈「按胸」前,我们先翻一翻旧籍。据许禹生所著的《太极拳势图解》云:「当露禅先生充当旗营教师时,得其真传者盖三人:万春、凌山、全佑是也;一劲刚、一善发人、一善柔化;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,有筋骨皮之分。」(出版社和年份资料不详,据徐致一的《吴式太极拳》序言内引文抄录)

       又从吴鉴泉的弟子徐致一著的《吴式太极拳》记录:「吴先生教推手的时候,不是很早就鸠畯抳‵l,只是要求我们放长身手互相推逼,在被逼时只许扩大『坐身』的式子(即前脚虚步、後脚屈膝作坐势)以容纳对方的推逼,然後顺势化开,不许用力抵抗或者用劲拨开。必须到被逼得实在无法化开的时候,才许被逼者顺势退步,如果半步够了,只退半步,不许多退,总以退得恰到好处,不与对方离开为主」。而据李立群著的《吴式太极推手汇篇》引述:「马岳梁说,吴监泉教推手时,重点要学生放在化劲上,要反覆练,不断练,只准化,不能攻。掌握化劲後,才能走化」。可以知道吴式太极拳是一种注重柔化的太极拳,而非刻板、盲目的「顶牛」教授。

      由此可见吴式太极拳中,有双人练习身体松沉柔化的传统锻练方法。据《吴式太极拳》具体记载,有关「掤手履挤按」的按劲曰:「按:这是一种向下而又向自身的方向用力下沉和引带的斜线动作……乙的双手按在甲的右肱上……乙的双手一面向下沉劲,一面还要贴住甲的右肱向自身的方向引带……用按劲时应当注意下面两点:(1)甲的右肱如果毫不用力而没有向上的顶劲,乙是无法自身引带的;(2)乙用按劲向自身沉带时须防备甲趁势向前冲撞,因此沉带时必须偏向自身右方或者左方。按劲是使对方向前俯身的动作,如对方不肯俯身而向後挣扎,用按劲者的一方便可趁势向前发劲将对方推出」。此处记述的「按劲」,基本上就是「按胸」的动作。

    「按胸」也像打腰一样由老师和弟子,或师兄向师弟搓按的。徐致一书内的「乙」是指老师或师兄∕按者∕攻击一方,「甲」是弟子或师弟∕被按者∕防守一方。从上述两段引文我们可以综合出「按胸」的原始面貌:(1)按者是用弓步站立,双手直接徐徐按在被按者身上(因影印本问题,赵寿「屯耳」与吴耀宗的推手示范照片,攻击一方是按在防守一方的上膊骨或前臂,并不能清楚观看),被按者缓缓虚步後坐松化;(2)按者可将被按者往左右方引带;(3)按者可将被按者往前发劲推出;(4)被按者接按者前按劲时,要有向上的顶劲;(5)被按者可退步走化。这些攻防关系就形成向前後,或往左右的「按胸」练习。

      香港目前的「按胸」则变化成:(1)被按者同样虚步後坐,先用手化去按者的部份来力;(2)被按者用手黏连按者,不让按者触到自己的胸部;(3)被按者纯用胸部运动直接卸去按者的来劲;(4)被按者可活步走化。这和「打腰」的部份动作十分相像。

      简而言之,小弟倾向相信「按胸」就是「打腰」功夫的源头,或者双方应有相当关系,往後有机会再谈好了。

      而且单独的「按胸」练习,更可进一步深化成靠劲锻练,训练出混身都是球,周身都是手的本领。

           作者:高人


分享 :
 
王道荃老师线上养生课招生中
ABUIABAEGAAg0erb5AUopbjCAzCKBTjR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