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道荃老师介绍太极养生文化
 
微信咨询
添加微信

无相练拳 (转)

  练太极拳,大家都知道「用意不用力」。

因意能导气,气可运身,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,达到健康之效益。

当拳练至相当之水平,招式皆已纯熟,已可不必再用脑筋去记忆去思维,就能将整个套路从头到尾自然流出,至此阶段就是所谓之「着熟」。此时已可不必去管「用意不用意」、「行气不行气」,在无意识中自然能气运周身。

拳经云: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」,所谓 「着熟」,非单指拳架招式之熟稔,招式无论打得怎么滚瓜烂熟,都不能「懂劲」的。要渐悟始能懂劲,渐悟就是慢慢的,渐渐的去体悟,透过认真的练习,一点一滴的去累积经验,经过长期的磨练,才能渐渐的明白,慢慢的体会出什么是「劲」,如果不认真的练习,满脑胡思乱想,只能悟到个冬瓜,无有是处。

「着熟」除了「招式」着熟,还要「招法」着熟。「招法」就是应用的方法,如何灵活应用,如何走化,如何引进落空,如何制敌机先,如何后发先到,如何变化虚实,里面有很多学问和技巧。

「招法」要着熟,须透过推手和自由搏击的对练,经长期的磨练,使肌肤、神经、触感,得到灵敏觉知,而能在应敌对阵中,感知对手使招发劲的来龙去脉,达到运化自然,发劲人不知的地步。在练习当中,慢慢地,渐渐地能体会悟知对手的劲路,劲的方向、大小,劲的虚实、变化,也渐渐能知道自己的劲,长的怎么样,浑厚不浑厚,轻灵不轻灵,从而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

推手及散手练习是有形有相的,是外表的,是意识形态的,这些都还止于表相的初阶功夫,与「阶及神明」尚有一段距离。所谓「阶及神明」就是不招不架,自然运化,随心所欲,达到神不知鬼不觉,接近预感觉知的神通状态之阶程。

如何才能「阶及神明」?须淡除一切表相,一切有为法,不执住于有形的表相功夫。所谓表相,就是外表形相,看的到,听的到,触摸的到,感觉的到的,都是表相;所谓有为法,就是有所作为,有所目的,我作一件事,是要得到某一种果,譬如我捐钱布施是为了得到福报,我做善事是为了想搏取别人的赞叹,我练拳是为了称霸武林,这些都是有为法。有为法是一种手段,是成就一件事物的助缘,先得靠一个助缘,一个法,帮助你成就这一件事。譬如我们想到对岸去,只能靠船舟、木筏载我们过去,当到了彼岸,你就得下船,船筏只是渡你到对岸的工具,到了目的地,不能再呆背着木筏走

想达到「阶及神明」,它的助缘,它的工具,它的条件,就是拳架招式着熟、推手散手功夫着熟。当这些基本助缘,基本功架,基本条件都着熟了,都已学上了手,此时,我们就要学习舍去,不要再背着工具,背着木筏走,不要再执着这些表相的、有为法的功夫,这样你才能得到真正的「松」,这就叫有舍才有得,有得而没有「得相」,心念不会执着在「得」的表相上,这才是真松,身心没有被任何一物缚着,这是真松。

金刚经说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一切表相的事物,我们看的到,听的到,闻的到,尝的到,触摸感觉的到,想象的到,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,它是有变化,有生灭,它是无常性不能永恒存在的。你看到一样美丽的东西,眼睛一眨,它就有变化,美丽不能永远停驻,听到悦耳的音声,当音波过去后就没有痕迹了,山珍海味只在嚼咬时才能感觉到味道,吞下去后美味就消失了,闻香、触感、思绪等亦复如是,都是剎那剎那生灭,剎那剎那在变化。所以说,一切相都是虚幻无常,不必执取。执着每一样东西,你都会有烦恼,有痛苦,譬如一个人有很多钱财、房屋、汽车、金银珠宝,他就会担心发生火灾、水灾、风灾、或者被偷盗、或被政府征收充公、或被不肖子孙败光,如果执着钱财,当钱财消失时,就会痛苦万分。或者你执着所爱的伴侣、亲友,一旦他们离你而去时,你也会痛苦难舍。或者执着身体,当身体发生变化,生病得绝症,或衰老变丑,不再青春美丽,也会令人掉入痛苦的深渊,失去信心,自卑而难以自拔。所以要舍去表相执着,才能远离痛苦。

金刚经又说:「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,意思是说圣人们都是修行「无为法」才能成圣成贤,虽有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的差别,他们的思想作为与凡夫是不相同的。贤圣之人,积善养德,修行明心,却不着相,不为人知,不会把这些表相功德放在心里,这就是无相,内心不执于有为的事物。一个人如果能修炼到这种境地,心识清清净净,一尘不染,无牵无罣,心地自然光明显露,忽然明白一切宇宙人生的实相,看到自己本来面目,就叫明心见性,亦即禅宗所谓之开悟。

无相练拳就是当拳已体用着熟时,不要再执着你的拳,无论你拳架打的多好,比赛都是冠军,或推手功夫了得,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,你都要放下,不要把这些虚名扛在身上,否则你就会被这些虚名所累。

无论在任何时地练拳,一心只往内心观照,练拳不是给人看,也不怕人看,好坏由我,超然物外。

无相练拳不是什么都不想,空空洞洞,变成呆头鹅,木头鸡,这样佛法称之为「无记」。禅宗有一则公案,一位禅子每日静坐参禅,非常用功,但就是无法开悟,一位善知识便坐在他身旁磨砖,一直磨,一直磨,禅子曰:「和尚磨砖作么?」,回曰:「磨砖作镜」,禅子当下开悟。磨砖那能成镜,枯坐怎能开悟。

无相练拳是去除一切妄念,内心清净平坦,身体虽然打着拳,意识中却没有一个练拳的人,也没有一个所练的拳,心中虽无思无虑,不思善,不思恶,一念不生,纤尘不染,但是拳照样自然流出,此时所练的拳外表虽有形有相,内心却无形无相,当练至一心不乱,至寂至静,此时就要回光返照,向自心观想,探究,观想自己是否已淡然一切物欲,是否还有贪嗔痴慢疑,还会不会执着财色名食睡,如果这些习气都已消除,接着要作探究的功夫,探究什么呢?譬如探究打拳的人是谁?是谁在打拳,打拳作什么呢?为了健康长寿,长寿以后还是会死啊,死了后会变成什么呢?死后会到那里去?一直探究下去,这就叫「制心一处」不会再有其它杂念撞入,这就是禅宗看话头参禅的功夫。如果能这样无相的制心一处,去观照,去探究,功夫成熟,或许我们因缘际会时也能豁然开悟,明心见性。

练拳的人,没有妄想,心地清净时,先天之气会自然发露,如果你平时有修行,或者过去世善根具足,就能见到自己内在的光明,自性显现,到这个地步,心地能与宇宙同体,天人合一,能与天地神明诸佛菩萨相感应。此时你的阶程地位与神明不相上下,也就是达到灵敏觉知神通感应的阶段,这才叫做阶及神明,功夫到这地步才算上乘,而非那些使力斗牛滥打胡缠的三脚猫所可比拟。

佛陀在成道时说了一句话:「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」,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,智慧德相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等同无异,只因妄想执着,贪嗔痴,五欲六尘湮盖了佛性,所以无法开悟。如果能去除无明烦恼,离一切相,了知缘起性空,就可以佛性显现,智慧光明。

由着熟才能渐悟,渐悟渐知,知后练习无相,无相后心地开明,若能达到「若见诸相非相」「即见如来」你如能看破一切相都是虚幻不实的,有这种功夫,那么就「即见如来」,就可以看到自性如来,也就是自己的佛性,此时正气自然显发,觉知感应灵敏,进而阶及神明。

至此方知「有形有意都是假,技到无心始见奇」,终而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。

作者:苏峰珍  


分享 :
 
王道荃老师线上养生课招生中
ABUIABAEGAAg0erb5AUopbjCAzCKBTjR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