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国多种多样的拳术之中,太极拳可算是独树一帜,构思特异的拳种。一百多年前,陈长兴的门人杨露蝉曾以此八门五步功,交遍当时名流好手,号称「杨无敌」而誉满拳坛,使后来拳界提起太极拳,无不肃然起敬。可见太极拳不但拳理巧妙,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技击作用。
太极拳的原理,在陈氏《太极拳谱》,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、《行功心解》,武禹襄、李亦畬等人的著作中,都有详尽的论述。可惜这些经典著作,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,有时甚至背道而驰。例如太极推手,应以不丢不顶为根本,而今推手之人大都以拙力相待,意欲牢固其根,如牛之相抵,与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相悖。岂知己根愈固,彼攻愈烈,自然之理也。沾粘连随四劲,沾粘在手,连随在步,根不去则步不灵活,人有攻击目标,连随无从,难免有跌倒之虞。故推手欲不跌倒,先应去己之根。无根者,无固定之根也,如物飘于水,如球滚于地。犹如不倒翁,上欲轻,下欲沉,即拳谱所云:「飘飘荡荡浪里钻,上轻下沉不倒颠」。
「太极」是个圆,不是个平面圆,而是个立体圆,四面八方都是一个圆,即十三势中所谓四正四隅的八门。固此要求松肩沉肘,开跨扩膝,含胸拔背,使人形成一个有弹性的球体,不着力则罢,一着力即随之旋转;犹如皮球在地上很难站立上去一样。其灵活的程度犹如天秤,犹如转轮。这就是拳谱所谓:「静之则合,动之则分,立如平准,活如车轮」。
然皮球是个无机体,人体是个有机物。人体不但具有类似皮球的功能,还有超过皮球的自重量,并具调节能力。只要恰当地运用沾粘连随不丢顶功夫,即可以使人进之不着,投之不脱。这就是十三势中所谓进、退、顾、盼、定的五步。
人体的球形随着开合还可大可小。此外全身主要关节也都具有圆转能力,犹如许多小球。因此不但可大可小,而且可分可合。合则为一大球,分则为许多小球。因为太极拳的劲是仿效水性的,因此进退程序,要求是波浪式的接续连绵,即拳谱所谓如「长江大河,滔滔不绝」。并利用人体掌、臂、身、腿、脚,各部三个以上关节,互为一组交替进退。与对方的力一接触,即起层层连锁反应,似水浪般的忽聚忽散动荡,加之螺旋式的八门旋转,即陈鑫所谓的「缠丝劲」,如旋风、如卷浪,使上升则高不可攀,下沉则深不可测,欲进则愈长、欲退则愈促。形成一种所谓「浪采花」的功夫,即拳谱所谓「仰之则弥高,俯之则弥深;进之则愈长,退之则愈促」。
太极拳的推手,在太极门中只不过是一种锻炼方式,是一个过程和阶段,最后仍是散手。但是太极拳的散手,与其它拳的散手不同。亦与外间所传的所谓「太极散手对打」不同。它是在推手至十分纯熟的基础上,产生的一种可粘可脱、随粘随脱,身手虽脱意尚相接的方法,以杠杆,螺旋原理,以膨胀力和类似波浪的冲击力,将人抛击出去。性质虽然是柔软的,但威力无比,即拳谱所谓:「极柔软,则极坚刚」。因为世界上最柔软的是水、是风、是空气,然而力量强大的亦是水和风以及空气的膨胀力。太极拳散手,温和时可以使人毫无痛楚,而翻跌绝妙,猛烈时亦可以使人如受巨浪的冲击,五脏皆裂;有了这种功年才算是得到太极真髓。
太极拳主张以虚灵、松净、静谧的方法来修己。行功时,血管松弛,毛孔开张,骨络顺当,心气平和,是一种运动量、气血活动量极大、消耗量极小的动功,完全符合养身之道,也是防治慢性疾病、恢复健康的良好手段。太极拳武则可以防身御侮,克敌制胜;文则可以调气养心;延年益寿。可谓习武而文在其中,是一种文武兼修的拳术。
太极拳不但拳理精邃,而且完全符合我国人民谦让的美德。因为它克敌御侮,是不主张主动出手的。你不动,我不动;你既动,我才动。
你不打我,我绝不打你,你既打我,我就根据你打我的轻重快慢,反作用于你。我犹如跷板、犹如转门、犹如皮球,推得重回得重,推得轻回得轻,打击得重弹跌得远。种种反应都是由你攻击的一方自己引起的,我只是保持我的重心和中心而已。但它也不是无所作为的一味被动,根据需要,有时也可因势利导,有意识地加强其反作力,引起层层波荡,甚至汹涌浪涛,使人淹没其中。但这种主动是在被动的基础上产生的,因此虽说主动,仍属被动。
学习太极拳的方法应该以悟为主,学者不管从那一派太极拳入门,都不能以学会拳架为最终目标,必须进一步领悟其内在的实质,并有所改进和提高,而对拳术有所贡献。这就是古人常说「得意忘象」的学习方法。具体的形象是为了帮助了解道理的,道理得到了,应该根据道理去创造更完美的形象,即改造形象,事物就是这样进步的。这亦是每个有志于拳术者应有的抱负。
王壮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