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道荃老师介绍太极养生文化
 
微信咨询
添加微信

太极明师详解太极拳发劲规律

此文章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


(一)陈式太极拳的发劲规律


松活弹抖的爆发力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,也是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的主要区别之一。

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对发劲都很喜欢,但苦练多年,能将劲发的淋漓尽致,随心所欲,意到气到劲到者却如风毛鳞角,少之又少,究其原因是不得领。如果真正掌握了陈氏太极拳的发劲的规律,练好也并非难事。笔者在多年练习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,潜心探寻其奥秘,现在练习太极拳发劲方法谈一下自己的切身的体会。


陈氏太极拳的发劲练习,必须在去僵求柔,周身放松的情况下,遵循“劲起于脚,行于腿,主宰于腰,发于梢”这个太极拳发劲的基本规律,秩序渐进,用心揣摩。只要真正掌握了这个规律,无论在任何角度和部位发力,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,随心所欲,日久自会成功。


放松是发劲的前提,极柔软方能极坚刚,只有做到充分的放松,去掉全身之僵劲,才能够发出完整一气的弹抖劲。全身骨节松开,肌肉松弛,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肌的用力,使力不至于在中途由于对抗肌的用力,使力不至于在中途由于对抗肌的紧张而消耗减弱,使周身之力能够在一瞬间到达着力点,也就是集全身之力于一点发出。另外,肌肉紧张用力的时间要短,要在力达到落点的一瞬间紧张,然后再迅速放松,这就是说,发劲时肌肉紧张的时间越短,力达到落点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就越大。


意气是太极拳运动的灵魂,发劲要想达到一定的水平,就必须结合意念和内气,以意领气,以气运身,气到则劲到。意念一动,则全身皆动,在腰的带动下,按照发劲规律,节节贯串地使劲迅速达到着力点劲到落点的同时肌内紧张,这样就会产生弹抖力,此力极富弹性,有力而不僵硬,如金狮抖毛,干净利落。要想做好弹抖力,关键是腰裆,腰部旋拧,裆劲扣住,可使动作迅猛快疾,力达梢节。


练习螺旋劲,要以自己身体中心为轴,即以腰为轴心,在发劲时身体迅速向一边转动,产生离心力。按照力学原理,圆上任何一点都可以成为出击点。要按圆的切线方向发出,并且发劲到落点时要讲究前后

左右的配合,也就是要注意对称发力,不至于出现因发力落空而失重的现象,以保持自身的平衡。 衡量一个拳手的发劲,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分析:第一要看他的劲是否从脚上起,劲不起于根就好像是无源之水,没有脚的蹬地反弹,就不会有节节贯串的推动力,也不会发出威力强大的整体劲;第二要看他是否有腰裆的抖弹旋转力,在放松的基础上,快速地拧腰扣裆,就会产生周身一体的弹抖力;第三看他是否有落点劲,落点劲就是将周身之力于一点发出。如只是周身抖弹而劲无落点,没有穿透力,就华而不实,看似很厉害却没有杀伤力,无济实用,就如拳论所云:“不本诸身,则虚而不实;不行于梢,帽实而仍虚。”


通过上面分析,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要想练好发劲,必须做到劲要从根上起,腰裆要有旋转抖弹力,劲到落点要稳,力要发透,并且能够定位。这三点缺一不可。 下面我以“掩手肱拳”为例,按照发劲的基本规律,具体讲一下这个动作的发劲要点。 这个动作的发劲预备式是得心落在右腿上,右脚尖扣(有利于发劲时蹬地反弹),顺手变拳放于右肋侧,左腿在前,左手掌置于左前方,两眼自然平视,周身放松,自然合住劲,做好蓄势。


拳谱讲:“身如弓弦手如箭,蓄劲如开弓,发劲如放箭。”所以在蓄势时要求要做到一身备五弓,周身上下全部合住劲,全身肌肉放松下沉,身体自然中正。发劲时,重心迅速由右腿移向左腿,松左胯,同时通过右脚蹬地(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)转膝,拧腰,扣裆,转胯,顺肩,使劲迅速传递到拳上。整个身体向左旋转,左肘在右拳发出的同时,迅速向后发力,和右拳正好形成对称力。这亲,既可以保持自己的身体平衡,使自己不至于在发劲时身体前倾而失去重心,在实战时则不被对方引动而失势,又有助于右拳的发力,左肘快速后拉可以推动右拳向前发力,从而做到集全身之力于一拳。这是就力学上讲的旋转离心力。另外,在发劲前一定要尽可能放松,在劲达到落点的一瞬间,肌内才能紧张,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——周身放松可以加快发劲的速度。劲到落点的一瞬间紧张,可以将力发透,并且有助于定位从而产生刹车力(制动力),而后再迅速放松。


上面例子只是讲明了陈氏太极拳发劲的一种方法。“拳无定法”,只要我们遵循陈氏太极拳发劲的基本规律,刻苦磨练,认真研究和总结,就能练出高质量的松活弹抖劲,达到“周身无处不是拳,挨到何外何外击”的境界,无论在任何角度和部位发力均能随心所欲,无坚不摧。


(二)太极拳超强爆发力从何而来


练太极者,要知太极拳的爆发力从何而来。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,凡是武术都应具有攻防的共性特点。不过内家拳与外家拳攻防是有区别的。从进攻策略讲,前者要求“后发制人”,后者要求“先发制人”。从技击目标而言,内家拳短打寸发;外家拳袭远,疾收快发。从力的来源讲:内家拳炼丹催气,外家拳靠肌肉骨节的伸屈产力。防守是为了保护自己,进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。进攻就是要制人,“制人”要求一招毙之,不论目的是击伤,还是击倒对方。取胜的先决条件,是看爆发力的大小。爆发力大者,功夫较深,若能得机势,制人速决。太极拳爆发力技击要求:意远,动短,劲长,力猛,速疾。陈氏太极拳还增添一种螺旋缠丝劲助力,它像枪弹出膛,又像激光透射物体一样,迅猛异常。
太极拳爆发力从何而来呢?下面谈几种产生力的因素。


(1)意念的调控


意导是练太极拳的总纲。练太极者功夫不等,他的意识层次也是不同的。对意识剖析,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哲学去研究它。从理论上看,应先有物质(即客观拳架)、后有意识(即拳理)。从练拳实践看,先有意识,而后指导动作。从太极拳的意识分析,又能分为理论意识和客观意识两种。前者是借用他人之理,是追求高层次目标,后者是自己在实践中领悟的道理。前者应由浅深入探求,后者应针对辩证而求达。初练拳者,一定要以理练拳,少走弯路。虽有些理论,暂时难以求达,但是,只要勤于苦练,目的就一定能实现。因为,学者所持之理是前人实践证明的,它是正确经验的结晶。陈鑫大师讲:“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,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,故曰内劲”,“内劲何发何行,发于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,充于四肢之肌肤”。前辈经验所得,“以心行气”是符合客观规律的。怎样研究这个规律呢?要以唯物辩证法为遵则。分析它,求练它。“意念”与客观动作是辩证的。对“意念”本身也得辩证对待,决不能绝对看待。既要求心意高度集中,又要求心意灵活多变。既要求心意有正确的想象,也应有错误之形存在。先持“意识”指导动作运行,而后以动作促使意识的发展。先刻意求动作的死阴阳,然后追求动作的活阴阳,先练松柔,后练坚刚,最终刚柔相济,随着招熟、懂劲,加速想象的高层次发展。意导求发力为:呼气催丹,丹气潜转,意气风发,意到劲随,蓄如张弓,发如放箭,借地生力,腰胯疾转,七星巧用,统一调谴,柔刚疾变,劲点要准,想象导形。


(2)动作的虚实变化


虚实变化是产生爆发力的因素。虚实变化是随着姿势的动与静而变的。太极拳发劲“曲中求直,蓄而后发”。曲与蓄的动作就是爆发力的前提条件,负重的一腿是实力所在,发劲时要疾变重心,负重腿蹬地将身体送移到虚腿,成弓步,身体松沉直竖,内外统一,上下相随,瞬息完成。同时,劲路弄清,目标定准,动要短、意要远、劲要猛。拳谚曰:“打人如亲嘴,手到身要拥。”强调指出增加压强,加大发力在于身拥。下肢紧随上肢,实虚变换。为了技击目的,练拳者每做一势,须得在下肢实虚变化上下功夫。特别是对负重蹬地的一腿加之意导。既能瞬息扎根,又能轻灵活变。扎根要用力、腿肌紧缩。击发时要猛蹬地面,把身体送到另一腿上,动步时的一腿,要放松腿肌,轻灵迈出。久练,腿肌发达,弹、韧性增强,弹抖的爆发力就越大。为增加腿肌功能,应抽出单势练习。如:“掩手肱拳”、“野马分鬃”、“云手”等。


(3)肌肉的驰张


肌肉的弛张是爆发力产生的又一因素。肌肉的弛张,应在大脑的支配下求达。先应排除僵劲,放松练习。不论放松,还是紧缩练习,都要追求一个“极”字。放松要从精神到躯体,紧缩也是同样。放松要使骨节、肌肤、筋脉最大限度拉长,紧缩要使肌肤密度加大。要注意放松的时间长些,紧缩的时间宜短。要在柔转刚的阶段,画圆出方,柔弛刚张练习。要配合逆腹式呼吸,随着下肢动作的实虚变换,意导为先,里动催外,离弦的一刹那,肌肉绷紧,上下变整。紧缩疾发,随即松开,这样久练,既能增加爆发力,又能经济用力,能引化来力,能得机击发,能达到“动急则急应,动缓则缓随”的功夫。


(4)腰裆的旋转


腰裆的旋转是爆发力的来源。拳论曰:“腰为主宰”、“命意源头在腰隙”、“主自穹于腰”、“腰为车轴,气如轮”。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腰部的重要意义。腰是身体上下转动的关键,它对全身动作变化,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达于四梢,并产生爆发力起了重要作用。试想若人们患了腰脊骨病,他就什么活也干不了,连行走也不能自理。对于腰部要爱护并加强锻炼。身体虚实的变换,关键在以腰脊命门为轴心的左右腰隙(两肾)的抽换。腰隙向左抽则左实而右虚,腰隙向右抽则右实而左虚。意导呼吸,内气潜转,路经腰脊,运行于四肢。朱天才大师讲:“对腰的练用要求有三种:练柔劲要活腰,起到圆活作用,引化得法;练发劲要拧腰,起到增强爆发力,加速直射作用;定势时要塌腰,起到稳定下肢,气收归于丹田的作用。” 拳谚说:“腰胯微转鸟难飞。”强调了腰胯在技击上的特殊功能。事实确实这样。整个拳架姿势离不开腰胯旋转,下肢实虚变换,引化打发,腰为主宰。有的拳架直接靠腰胯旋转产生爆发力。例如:“护心拳”、“三换掌”等拳架。拧腰练习要选定拳势。如:“掩手肱拳,青龙出水,撇身捶”等。练时要注意起点、中点、落点三点变化。起点要作好蓄劲准备,腰部要塌松,丹田气要充满。中点要注意出力点,即圆切;注意速度与方向。落点要注意位置,力度,压强。上下肢合住劲,腰绷,腹实,劲冲,动疾,瞬息弹抖完成。做到稳、准、狠三要素。五、丹田的运气。不论是气功,还是武术,都讲究用丹田之气,不过各自求丹不同。太极拳的爆发力产生于丹田的鼓荡。它的鼓荡是有规律的。内功深者,不见外形之动,就能抛人丈余。而被抛之人感到莫名其妙,像触电一样。这是丹田鼓荡的爆发力作用。


(三)关于“爆发力”的补充


练太极拳要求“里边不动,外边不发”。


关于内动有两个内容:


(1)练丹田的“鼓”。动作熟练后,逐渐地把每一个姿势结合腹式逆呼吸,使腹部的膈肌升降活动和胸部的肺呼吸活动协调进行,并逐渐加深;胸腔和腹腔好似气桶,内脏肺气扩张膈肌好比活塞。呼吸推拉活塞,呼气向下推动,气送丹田,再行四梢;吸气好似提拉活塞向上,使气桶装气一样。这样推拉练习,胸背部和腹部的肌肉,随着沉肩垂肘,松腰落胯,就能获得细密的锻炼。这样久练爆发力产生,不论丹田之气升与降,都能发人。


(2)凡动作欲向何处,先将内脏器官作好动向安排,这是“荡”的前提,以内动转圆带动外形之圆,内脏器官不断地作轻微的自我挤压转动。腰部像平转的大轮子。启动击发,利用圆转的惯性把内气送到圆切线上,这种圆变方的刚力,击发迅猛异常。分力没有合力作用大。太极拳技击时,尤为重视合力的作用,要求“气势团聚”,即力学上说的“合力”。打手歌曰:“引进落空合即出。”句中“合”字讲的就是合力。太极功夫是辩证的,既要求与对方合拍,练“四两拨千斤”;又要求自身的合力,练成“浑身合下力千斤’。这种功夫都是画圆缠丝得来的。因为,同圆上的对应切线是相反的,旋转自然形成合力。再加上不同的圆圈交织组合,时时都能合住劲。


练太极拳的合力遵则为:


(1)意欲向上,必先寓下;

(2)意欲向左,必先右去;

(3)前去之中,必有后撑;

(4)上下左右,相吸相系;

(5)对拉拔长,曲中求直。


照此遵则练习,合力定能产生。总之,爆发力产生不是朝夕之功,要持之以恒。先求小目标,再求大目标。以理练拳,以拳证理,反复验证,不断总结,水到渠成。http://wangdaoquan.faisco.cn/h-col-103.html

分享 :
 
王道荃老师线上养生课招生中
ABUIABAEGAAg0erb5AUopbjCAzCKBTjR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