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变化身为主,行功要诀记清楚。
胸不可挺意要含,以心行气乐自然。
含胸拔背灵活现,内有蓄发在里边。
两膝内向易裹裆,周身一家里边藏。
竖尾有力须护肫,身有主宰易转变。
神贯于顶精神起,立身中正转换易。
肩松气沉下盘稳,意守静字变化真。
沉肘灵活身法伴,动静粘走是关键。
虚要腾挪实精贯,虚虚实实实虚变。
两股用力臂前送,小腹上翻意集中。
根托丹田是正中,气沉丹田下不空。
气如车轮遍全身,周流旋转八面撑。
周身一家活为好,松柔动静全顾到。
阴阳虚实处处现,多处合一真少见。
字字真切无偏见,认真推研功夫现。
想攀高峰技艺通,口授必须跟上行。
解:太极拳身法行功歌要诀
1 、原文:“太极变化身为主,行功要诀记清楚。”
解:太极拳身法是习拳者必须首先理解和做到的重点要求之一,是在练功时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和指导。习拳者必须正确理解身法在全身各部所起的作用,在练拳中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身法,否则是无法练好太极拳的,轻则事倍功半,收效甚微,重则对身体生理健康不利,起不到健身、防身、祛病、益寿之功效,所以说太极拳之身法是习练者终身之伴侣,身法修炼得好与不好,是验证太极拳功夫深浅的关键。
武式太极拳的行功要诀就是对身法之要求,十三条身法应相辅相成,互相影响,互相渗透。身法正确,身体方能做到八面支撑,旋转自如,省力灵活,达到处处得机得势的目的。在注重身法的同时又要与身体的外三合与内三合相配合。外三合为:手与足合、肘与膝合、肩与胯合。内三合为:神与意合、意与气合、气与力合。外三合是外表之要求,易于做到,内三合是体内神意气的配合,为看不见的东西,只有久练,功夫到了一定程度,才能体会到其中之味。
2 、原文:“胸不可挺意要含,以心行气乐自然。”
解:习太极拳者,身法之要求,胸不可挺,两肩微向前合,胸要有内含之意,这样才可达到气向下沉(气沉丹田),下盘稳固,上身灵活,才可以心行气。武禹襄先生讲“心为令,气为旗,身虽动,心贵静“,说明了以心行气才能达到腹内松静,只有做到含胸之身法,才能通灵周身罔间。如要挺胸,气益上浮,必至胸满气通不顺,上重下轻,两脚没根,对身体健康不利,对技艺更无成效,更达不到以心行气之乐。
3 、原文:“含胸拔背灵活现,内有蓄发在里边。”
解:能含胸者,皆可做到拔背,它是相系相连的。含胸可使两臂关节松开,做到拔背,两肩关节才可灵活,拔背时脊骨似有上涨鼓起之意,但头不可前低。含胸拔背其主要用意是,行气通顺,腹内松静,气沉丹田,在蓄劲、走化和发力上起到重要的作用,能含胸才能松、沉、蓄、化,能拔背才能劲由脊发。
4 、原文:“两膝内向易裹裆,周身一家里面藏。”
解:太极拳身法要求两膝要有内向之意,谓之裹裆。裹裆可使身体重心稳定,虚实清楚,可做到圆裆,不易出现尖裆,因两腿是支撑全身重要之根基,两腿和腰部的调整变化,相互连系,极其重要,对达到周身一家之身法起着主导作用,所以拳论中讲“有不得力处,要于腰腿求之。”
5 、原文:“竖尾有力须护肫,身有主宰易转变。”
解:竖尾是要求做到尾闾正中,身体不偏不倚,可以适应上下、前后、左右之变化,拳论中讲,“立如秤准,活似车轮”,护肫可使两手各护半胸,两肋有微微内收之意,这样可使胸中意气畅通,气下沉于丹田,与腰形成一个整体。因腰为一身之主宰,在动作变化上,腰是连接上下的中枢,所以尾闾和肫部需要相吸相系,这样才有利于腰的变换和腰劲的发挥。
6 、原文:“神贯于顶精神起,立身中正转换易。”
解:习太极拳首先要提起精神,拳术中称:“虚领顶劲”又称提顶,为后脑得以用意念领劲上拔,全身皆可自然振奋,精神亦即可提起。它的作用乃是,提起精神,意念集中,神不外散和指导立身中正之身法的完成。能立身中正,可使身体不偏不倚,周身垂直。百会穴和会阴穴上下成一直线,则易于腰腿及上身的转换和变化。
7 、原文:“肩松气沉下盘稳,意守静字变化真。”
解:肩松才能气沉,气沉也必须松肩,身法要求两肩自然要松开下垂,不可上纵,不可用力,能松肩肩可灵活,可使气沉丹田,下盘才可稳固。李亦畲先生《五字诀》中第一就要求心静,心不静,则意不专,只有心静才可以心行气,以气运身,才可做到身法各条之要求,乃能处处得机得势,便利从心。拳论中讲“以静制动”,“静以含机,动以变化”,所以静只是方法,不是静止,而动才是目的,静也是为了更有效的动。
8 、原文:“沉肘灵活身法伴,动静粘走是关键。”
解:沉肘,两肘尖要自然下沉,使肩肘和手腕都能灵活运动,两臂是上身主要活动的部分,肘与手的灵活是完成开合、粘走、蓄发的关键所在,又须与身体各部紧密配合,方能在变化中得机得势。动与静及粘与走是太极拳在技击应用中的关键。武禹襄拳论中讲“视动犹静,视静犹动”,静中含动之机,动以变化,动静相生,阴阳相辅。走与粘也是矛盾的统一,阴阳互补,走化的同时产生粘依,粘依中也要有走化,王宗岳拳论中讲“粘即是走,走即是粘”,从根本上指明了走与粘的关系。
http://wangdaoquan.faisco.cn/h-col-10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