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原文]
天命之谓性;率性之谓道;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独也。喜、怒、哀、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[译文]
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,遵循上天赋予的性而行动叫做道,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。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;如果可以离开,那就不是道了。所以,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也自觉地警惕谨慎,在人们听不见的地方也仍然战战兢兢。没有什么隐秘可以不被发现,没有什么小事可以不被显露,所以君子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十分小心谨慎。人的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,叫做中;表现出来而又处处合乎规矩,叫做和。中,这是天下最大的根本;和,这是天下的普遍规律。达到了中和,就会天地有条不紊,万物发育生长。
[原文]
仲尼曰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;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”子曰:“中庸其至矣乎!民鲜能久矣!”子曰:“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:知者过之,愚者不及也。道之不明也,我知之矣:贤者过之,不肖者不及也。人莫不饮食也,鲜能知味也。”子曰:“道其不行矣夫!”
[译文]
孔子说:“君子坚持中庸,小人违背中庸。君子之所以坚持中庸,是因为君子之德,因而总是恰如其分;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,是因为有小人之心,因而肆无忌惮。”孔子说:“中庸大概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!可惜人们很少能够长期做到啊!”孔子说:“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,我知道原因了,聪明的人过了头,愚蠢的人却还没有达到;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彰明,我知道原因了:贤者做过了头,不贤者却还没有达到。没有一个人不吃不喝的,但能品尝出滋味的却很少。”孔子说:“中庸之道大概是不能实行了吧。”
[原文]
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与!舜好问而好察迩言,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,其斯以为舜乎!”子曰:“人皆曰‘予知’,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,而莫之知辟也。“人皆曰‘予知’,择乎中庸,而不能期月守也。”子曰:“回之为人也,择乎中庸,得一善,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。”子曰:“天下国家可均也,爵禄可辞也,白刃可蹈也,中庸不可能也。”
[译文]
孔子说:“舜大概是最明智的人了吧!他不耻下问而且善于审查浅近的话,别人说错的他加以掩盖,别人说对的他加以表扬;他抓住‘过’与‘不及’这两个极端,取其折中之道使愚智之民都能实行。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道理吧!”孔子说:“人人都说自己聪明,被利欲驱赶到罗网,机关,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避。人人都说自己聪明,选择了中庸之道,却连一个月也不能坚持。”孔子说:“颜回的为人,选择了中庸之道,取得了一点进步,就牢牢记在心中,使其永不丢失。”孔子说:“天下国家可以得到治理,爵位俸禄可以辞掉,锋利的刀刃可以脚踏上去,而中庸之道确实很难做到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