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道荃老师介绍太极养生文化
 
微信咨询
添加微信

学会惜福——《开往远方的列车》


今天为大家推荐的图画书名为《开往远方的列车》,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,它静静的躺在我家书柜中,随手翻阅便被这个感人的故事吸引。读完后,只感到内心深深地触动,伴随许久的沉思……这本书的内容值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,引发我们的恻隐之心,教我们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。

《开往远方的列车》讲的是一群孤儿搭乘火车,由沿途的人们自愿领养的故事。该书是由作者伊夫邦廷创作,她擅长以简洁的文字,感人的笔触,以及宽阔的写作角度,关注社会议题。同时值得注意的是,邦廷是图画书界为数不多的因文字而著名的大师。人们称她的作品是“有阴影的地方就会有阳光”,总能在她的作品中找到希望和温暖。

这部书图画部分的作者是罗纳德希姆勒,他出众的水彩画,赋予了情节无比的情感。色调温暖、水彩晕染的笔触,细腻呈现故事的氛围,描绘了一个基调悲苦、结局欣悦的故事。在本书中,罗纳德·希姆勒精细地刻画了人们的神情,乃至神韵,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故事中的情感。他的画与伊夫·邦廷的文字结合起来,触动人心,让人回味再三。

《开往远方的列车》故事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。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,大约有十万个无家可归的孩子,从纽约由火车送往美国中西部的接纳他们的家庭中。在这样的故事背景里,十四个孤儿怀揣着过幸福生活的梦想,乘坐着“开往远方的列车”启程了……

封面上,暖红的色调在平静之中却又衬托出几许焦虑和不安。而真正焦虑的源头是画面上两个手拉手,身影摇曳的小姑娘,她们正是玛莉安和五岁的萝拉。透过画面我们虽然无法看清两个小姑娘的表情,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现实的无助,对未来生活的迷茫。

一批“圣克里之家”的孤儿在卢小姐的带领下,乘着火车开往西部,寻找可以收养他们的家庭。他们的身世已经够可怜了,但还要被陌生的家庭收养,就像是商品一样被人挑来捡去,甚至指手划脚。倘若遇到善良的家庭,那他们真的是很幸运的,可是幸运儿又有几个呢?有的家庭收养这些孤儿就是为了干些苦力,甚至当成奴隶一般,可想而知,他们是身不由己,却又丝毫没有反抗的余地。

玛莉安是里面的主人公,被妈妈留在了“圣克里之家”,编了一个“先去西部开创新的生活后再回来接你”的谎言,承诺圣诞节之前回来。好几年过去了,妈妈没有出现,但玛莉安依旧认为妈妈一定会来。现在不用等了,因为他们要去西部了,她料定妈妈会来路上等她,开始每一次的停站,她都看到了失望,没有妈妈,而且也没有家庭愿意收养她,她的处境比丧家之犬还要悲哀。一个小女孩,面对被妈妈抛弃,被收养的家庭无视,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嫌弃她,她的内心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坚持下来!


随着故事往下进行,我们的心随着小玛莉安的际遇而起起伏伏。由于列车上的孩子们都是作为潜在劳动力等待被领养的,所以在列车停靠了一个又一个站台之后,来领养的大人们选走了高大,健壮的孩子,而始终没有人愿意领养瘦弱的玛莉安。

终于,我们揪着的心在最后得到了舒缓,最后一站“远方站”到了,玛丽安终于等到了她最终的归宿——温柔的白太太。最后一个画面定格在玛莉安的微笑,这个微笑告诉我们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。正如白太太说的那句话:有时候,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。

这本书文字很多,也饱含深情。厚重的油画,刻画出历史沧桑和沉重感,与优雅的文字相得益彰。

这样的故事,让人读后思绪重重。我们现在的孩子,在家里都备受宠爱,但是再严密的呵护,他们始终都有需要独自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。

《开往远方的列车》给了我们一个参考,也许只有对比才能发现幸福,看到了别人只能光着脚,才发现自己能穿上鞋是一种幸福;看到别人只能坐着轮椅,才发现自己有一双健全的腿是一种幸福;看到流浪街头的孤儿,才发现自己有爸爸妈妈是一种幸福。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幸福,珍惜自己的幸福,因为你所拥有的也许正是别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求。

就像最后,玛丽安轻声地告诉自己,“我准备好了”。过去种种,未来种种,都凝聚在现在这一刻。

分享 :
 
王道荃老师线上养生课招生中
ABUIABAEGAAg0erb5AUopbjCAzCKBTjR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