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道荃老师介绍太极养生文化
 
微信咨询
添加微信

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能

此文转载自360个人图书馆

 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,因事业的竟争而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,造成心理上的压力,精神紧张心态失去平衡。加之物质生活的改善,许多人营养过剩运动量过少。吃得好、运动少而出现如:高血压、高血脂、肥胖、脂肪肝、冠心病、脑血栓、气喘、神经衰弱等一系列“现代的文明病”。一旦出现类似病症,只靠药物,不加以身体锻炼,就很难治愈。因此,人们非常需要能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。那么,太极拳将是你们最好的选择。因为它充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。它既是武术,又是文化;既是健身术,又是护身术;它既练内又练外,精气神兼练;既有养生健身价值,又有艺术欣赏价值。因此,在五彩缤纷的种种功法纷纷登场上市的情况下,众多的人还是选择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,并越来越受到众多人的欢迎。
   长年练习太极拳者长寿者居多,据有关资料记载:著名太极拳师都比较长寿,如:陈长兴八十二岁,杨露蝉八十三岁,杨健侯七十八岁,李雅轩八十三岁。值得说明的是:上述拳师与现代人相比,其寿命并不算突出的高。但以上拳师均生活在满清时期至民国时期,战乱频繁,社会动荡,处境险恶,生活环境相当差,同时代人的平均寿命较短,一般在五十岁左右,能活到古稀之年(七十岁)已属难能可贵了。还有我国一代伟人邓小平坚持习练太极拳也是九十多岁的寿星老人。
    太极拳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拳种。从整体上完整地把握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,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华。太极图,就是这一哲理的美丽形象;太极拳,就是这一哲理在体育运动中的生动体现。所以有人说,世界上还没有第二种体育项目,能象太极拳这样运用哲学思想来指导自己。没有第二种体育项目,能象太极拳这样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来进行锻炼。太极拳的拳架讲的是以动静、虚实、刚柔、开合、轻沉等一系列对称、平衡、和谐动作为内容,以顺逆缠丝、动作螺旋为其形式进行身体各部位的锻炼。太极拳更微妙的一点是打拳强调动静平衡。习练太极拳,强调要心静,排除一切杂念,将意念贯注于每一个动作中。这与练气功要求入静是一致的。但气功多是在静止的坐、站、卧的姿势中进行,而太极拳是动中求静的。练习太极拳要求整个拳路一气呵成,动作连贯如江河奔流,绵绵不断。要求从眼神到掌(拳)、臂、上体、腿、脚相互协调。打拳特别是难度又较大的拳术,如何在运动中达到动静平衡?这里确实有个微妙的道理。
    太极拳身法端正,拳架分高、中、低三种,习练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。运动心理学告诉我们,任何运动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,并且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强度,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的体育锻炼,才可能对增进人体健康,对于全身来说,就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。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合理的结合,对提高循环系统、呼吸系统的功能是不可少的。而人体机能的提高,主要是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的提高,心、肺功能的提高。在体育锻炼中,人体下肢肌肉比例明显高于上肢或参与
活动的肌肉越多,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要求就越大,对心肺功能的提高也就越显著。所以许多先进的体育项目都注意加大了下肢的运动量。太极拳中的拳走低势,对下肢的运动量特别大,而且持续时间长,锻炼确实很苦,学几天就开始腿疼,有的甚至要疼一年半载才能消除疼痛。但后来的效果却非常明显,你会感到苦尽甘来,终身受益不尽。习练太极拳一两年以上的人普遍心肺功能增强,血压趋于正常,大腿肌肉明显发达,腿力增强,肥胖患者减肥了,瘦子体重增加了,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,低血压患者血压正常。更微妙的现象是太极拳的拳走低势还起到健脑的作用,许多脑力劳动者、神经衰弱者,通过练太极拳不仅症状消失,而且头脑特别清醒,记忆力增强。太极拳在动作安排上由简到繁,由一般动作到有较高难度的动作,这就需要神经系统有良好的支配和平静的能力,需要大脑进行紧张的指挥和协调,这都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良好锻炼,俗话说:“树老先老根,人老先老脚”,太极拳在讲究身体平衡的同时,注重腿部力量的练习,可以延缓衰老,防止老年人摔跤。大量实践证明:系统地演练太极拳,能使人感到全身舒适、精神焕发、睡眠深沉;练习“推手”、“散手”,更能使人反应灵敏、全身灵活。许多人通过练习太极拳治愈了神经衰弱、失眠、神经痛等顽症。
   人体依靠肺连续不断的呼吸
活动,排出二氧化碳,吸收新鲜氧气,将鲜红的血液供应全身,维持生命活动。因此,肺呼吸功能的强弱,对于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。太极拳运动要求呼吸均匀柔和,经过锻炼进一步达到呼吸深长,呼吸与拳势动作相配合,并提倡腹式呼吸,即:用隔膜的升降来呼吸。调查结果证明:太极拳对保持胸组织的弹性、胸廓活动度,预防肋软骨骨质化、肺的通气及气体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影响。经常练拳的人,往往出现“两增两降”的可喜现象,即:肺活量和血循环增加,每分钟呼吸次数和脉搏次数下降。经过练拳,可使一些哮喘病患者症状逐渐缓解,甚至痊愈。强调注重呼吸,注意呼出浊气,“浊气去而清气来”。据现代医学分析,出气时对神经系统有好的影响。正常情况是:吸气是交感神经兴奋,出气时是副交感神经兴奋。交感神经兴奋时,全身处于紧张状态,使心跳加快;副交感神经兴奋时,全身出现舒缓状态,心跳减慢。在练拳时我们注重呼气,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减弱,这时血管就处于舒张状态,毛细血管也处于舒张,血气就容易通过,因此就可以使血压下降,减轻心脏负担,对防止高血压引起的冠心病也会有好处。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最常见病之一,又是冠心病、脑梗阻塞(中风、脑溢血)、心和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发病因素。其死亡率居世界第二位。太极拳对高血压,包括其它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疗效。当然,出气的作用不仅可以使高血压、心脏病等症好转,还可以使周身血液流畅,四肢以至全身得到气血调养,对其它病症的康复也有良好的作用,如神经衰弱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、肠胃病等症。据相关资料分析:其主要疗效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。一方面是早期高血压多是由于精神受强烈刺激,长期精神过度紧张、过度疲劳等精神因素,使大脑皮层对全身小动脉的调控失常,从而使小动脉处于经常性或周期性痉挛收缩,使血液外周循环阻力增大,血压升高。而太极拳运动要求练习者“静心用意”、“以一念代万念”,把注意力集中在练拳上,日久天长,这种自觉的定向心理活动不断强化,逐渐阻断了外来的不良刺激,抑制了原来的“不良兴奋灶”,逐渐恢复了大脑对全身小动脉动的正常调节功能,解除了不正常的小血管痉挛,使血压恢复正常。第二方面是部分高血压患者,往往是血液中的血脂、胆固醇含度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,血管壁增厚、弹性降低、管腔狭窄而形成高血压的。而太极拳活动要求“用意不用力”、“意随身动”,接连不断地肌肉轻缓收缩和放松活动,不少运动呈螺旋形,像拧毛巾式的。对全身皮下血管是一种良性的按摩,并有柔和的扩张作用。同时由于采取腹式呼吸,使胸膈膜上下运动。腹压周期性变化,这都大大有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,有利于腹腔内和头部、四肢的血液循环,改善全身供血,促进血压恢复正常。第三方面是太极拳运动能促进人体内的物质代谢,使人体发生一系列有利于健康的生理反应。调查证明,太极拳运动能促进部分腺体的分泌,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,促进血脂的分解和消耗,防止血栓的形成。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后,血液中的蛋白含量会增加,球蛋白及胆固醇含量会明显下降。而这些作用对防治冠心病、脑血栓、心肌梗塞、肾功能衰竭等心血管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。
   太极拳是炼精化气、动中求静的一种精妙功法。所以引导之术,以太极拳最为完善,它集诸导引之长,刚柔相济,动静相兼,呼则吐肺腑之浊,吸则吞天地之清,仰俯屈伸,左顾右盼,何其逍遥,若把太极拳与静功兼而练之,各臻其妙,真是熊掌鱼翅相得益美了。太极拳本身是练内气,又练躯体的一种动静结合的最佳功法。你练静功一个小时真正入静的时间不一定有二十分钟,而认真打太极拳一小时,大脑却真正入静一小时,即所谓:“以一念代万念”也。实践证明:打拳时,大脑可以得到平时难以得到的平静,而肢体则在进行难度较大的运动时,正好是脑部得到休整的最好时机,所以,习练太极拳的人身体发育都比较全面,而且普遍反映打完拳后头脑特别清晰。练拳熟练之后,那些复杂以及重复的数百个动作,在下意识支配下,动作自如,连绵不断,大脑得到休息。同时,你若走低架势,血气下行,还会减轻脑颅的负担,所以打完拳之后,人人感到大脑轻松,精神清爽,精力充沛,干起活来,整天有使不完的劲。众多热爱太极拳的“古稀”老人,仍然耳聪目明,思维敏捷,这就是太极拳健脑作用的具体表现。现代人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,如能挤出时间打一两趟太极拳,无疑是对大脑的一种良好的休息和保障。
    演练太极拳对全身骨骼、肌肉及关节的影响是明显的。打太极拳时全身肌肉、骨骼、关节都在
活动,特别颈、腰、臂、腿、脚、掌的活动量更大些、更多些。动则血脉通,使细胞组织代谢活跃,病痛不易发生。实践证明:习练太极拳对骨质疏松、驼背、脊柱畸形等都有一定疗效。所以,经常练太极拳的人能够有效地预防颈椎病、关节炎、腰肌劳损、风湿性寒腿、股骨头缺血坏死等肌肉、关节疾病。由于太极拳运动能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,从而给全身其它系统以良好的影响。所以能预防和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疾病,如胃肠功能紊乱,顽固性的溃疡、慢性炎症等等。其次由于太极拳是肌肉、骨骼和呼吸等运动,对肠胃、肝、脾等都起着一种良性的机械刺激作用,类似按摩,改善了人体内脏的血液循环,也促进了食物的消化,预防便秘。这对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都是很重要的。所以,太极拳常常被选作疗养院体育医疗的重要项目。
    太极拳除了具有健身养生功能外,太极拳是一种艺术,一代拳师陈鑫说:“心无妙趣打拳,则打不出好景致。问何以打出好景致?始则遵乎规矩,继则化乎规矩,终则神乎规矩。在我打得天花乱坠,在人自然拍案惊奇。里面有情,外面有景,直如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,阳春烟景,大块文章。处处则柳花娇,招招则山明水秀,游人触目兴杯,诗家心往神驰,真好景致!拳景致此,可以观矣。”打拳至此才算达到神形兼备的高级水平。太极拳练习时动作连贯又有节奏,快慢相接,富有变化,姿势优美,就会感到进入了一种艺术境界,意趣横生,
兴趣很浓。兴趣是生命力的一种表现。太极拳的拳架构思、编排、造型易引起练习者兴趣。所以讲:打拳要有景,一定要在心情愉快,情趣横生的心情时打拳才能打好,上场打拳一定要清心涤虑,专心致志,打拳不仅是练武,并且通过练拳抒发自己的胸怀和情操,不仅使其在肌体功夫深厚坚实,更在于唤起内在的精神力量。以拳传神,打拳要体现出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,人若犯我,我必借其力还治其身的精神;把以谦让为怀的美德,以不卑不亢、从容不迫的神态注入到拳艺之中。把崇高的精神、情操、意志溶入每一个动作之中,并表达于外,给人一种意境美和艺术美。

http://www.wangdaoquan.com

分享 :
 
王道荃老师线上养生课招生中
ABUIABAEGAAg0erb5AUopbjCAzCKBTjR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