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意念
一是松与静,二是静与意,三是意与气,
二、肢体
上肢体:
腰到肩,肩到肘,肘到手,手到指节节贯串,
下肢体:
腰到膝,膝到脚,脚到指,腰为身体中心线,
三、动作要领
虚领顶劲、含胸塌腰、虚实转换,阴阳变换 刚柔相济。
陈式太极拳,是一项集各家拳法精华而创作,它的意义不仅中老年能够练习,年青人更可以练习,而且随处可练。不仅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,也会起到防身的效果,是延年易寿最佳活动项目。
打拳,要明知拳中情理,认真理会,潜心学习,在练习太极拳时,一定要做到,上招之终,下招之始,意思是说,每打一招一式都会有终点和起点,终点结束方接起点,不能打一半而接下式。打拳时,上招之终必待神气十足,而后接得住。当接上招时,上势已足,余神留于界外是下招之机已动,于上招之未而后下招接住上招而起,是为结构。不但合之以势,而且先合之以神,神气与上招无间方为高。总之,神气不能散。
我们练习太极拳,最主要的就是意为先,最先做到的就是松,那么通过松培养出一种劲,那就是新的劲路,如棚劲、缠丝劲等等。在者,从松中入静,通过自然呼吸法,培养内功等等,这都是我们练习太极功底的基础。我们练习太极拳,首先要做到把基本功练好,要一步一步来,不能求的过快,具体表现如下:
一、练习太极拳对意念的要求
练习陈式太极拳,首先我们意念要想些什么,这可以说是根据人对太极的理解而订,如大脑的意念是随着本人的功夫的高低而变化,初学者,有初学者的思想,中级有中级想法,高级有高级的想法,这不一样的,大脑的思维是根据个人锻炼程度而变化。那么,我们先从初级开始,初学者应该想些什么呀,我本人认为:
一是想到“松与静”最为重要,那么我们谈谈“松”字。我们不仅身体要放松,也要学会大脑会放松。好比我们初次上台演讲一样,如果思想不放松,思想紧张,也许到台上什么都会忘记,身体会出现僵硬。所以只有学会如何放松,才能做到顺其自然,超常发挥。这是初学者非常重要的。“松”,也是练习出来的,需要长时间的练习,思想集中于一个“松”上,无论练习桩功,还是练习套路,都要求想到“松”。使全身各部位都能够处于放松状态。是说明的是,这种“松”是全身肌肉的放松。这种“松”,是培养肌肉的弹性,培养全身关节的拉长,通过“松”而练出弹性劲来,就好比我们用手拉橡皮筋一样,你用力拉,它会自然开,你不拉了,它又会自然收回,我们全身的触摸点都能练成这样来回自如,那便是新产生的太极劲。所以“松”便是我们练太极拳非常重要的一项功夫。
“松”后必要入“静”。这种静是要求我们是意识形态上入静,也就是在我们练功时要注意大脑集中点,不能左顾右盼,不能想七想八,要把思想集中于练拳上。“静”并不是静止,而这里的静,就是要求我们大脑专一,想着同一问题,在打拳时,你可以想到动作对不对,动作不对时要调整,那里还没放松,那里还出现紧张。当然,随着你的练拳时间和对拳的掌握程度,你的整个套路完全可以是不思考的情况,随意打完,不需要在记架子时,你也可以把精力集中于调息等等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“静"中摸索。在这里,我们可以把在练习太极中的“静”字,比喻成为“全神贯注”。我们做任何事情,只有我们做到“全神贯注”了,才能够使我们取得更好的收获。
二是想到“静与意”。刚刚我谈到了“静”字,实际我们静的目的就是思想集中,这种静都是由“意念”来引导,意念是十分重要的,只有在意念相对集中,帮助大脑清净的条件下,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,从而使五脏健运,内气充沛,神得所养,动作矫健.但初学者往往是过不到思想集中,总是想这想那,或总想着内气如何运行等等,反而违背了清净无为的原意,初学者只要保持思想上的清净,把思想集中在练拳动作上,专心想着打拳,不胡思乱想就行。
我们初学太极拳时,就好比我们初学写字一样,能写成横平竖直,不东倒西歪,初学太极拳,身法上只要头部自然端正,立身中正,不偏不倚;步法上要求如,弓步、马步、虚步、丁步、开步和收步等等,动作力求规范,拳架运动的方位和路线,初学者知道这些就足够了,至于不可出现其它毛病等以后慢慢调整,不宜深究,一步一步来,功到自成。关健是要掌握好运行方位,角度,顺序必须绝对正确,力争作到柔软松沉,开合大度,使整套拳打的大方顺遂。
练习太极拳,养成用“意”练拳是很重要的,意是思想的反映,是人的指南,是人的精神。我们在这所讲的“意”,有二种说法,一种是初学者用意念想着熟练架子,一种是用意念引导内气打拳,这是二种不同的意识形态,从而反映出练拳的不同风格。你看他在那慢慢的打太极拳,在那里慢慢的摸,有人不知道怎么去摸,那叫瞎摸,有人是在用意念打拳,用意念引导拳,这二种拳路是不同的,差之毫哩失之千里呀!
“意”对于练习太极拳,起到非常大的作用。 太极拳的特点是随曲就伸.无过不及。这样.就要求练太极拳的人.肢体要柔顺.不柔顺.就不能达到随曲就伸。怎样才能达到肢体柔顺呢?李亦畲的《五字诀》中说:”此全是用意.不是用劲。”这里的劲就是力。所以.以后就有了”用意不用力”的说法。李亦畲的这句话是“用意不用力”的来源。这句话的意思是练太极拳不要用僵劲、拙力。无论是练习拳架还是推手.都不能用僵硬的力量.需要用一分的力量.就用一分的力量.不能用多余的力量.而且是要在意念指导下练拳.不求力量的锻炼。如果追求练拳的力量.那么.动作一定僵硬.不能轻灵圆活。只有用意不用力.才能灵活圆转。
三是“意与气”。太极拳的特点是内外兼修.当然初学者,是不能理解这些的,意与气的形成,要针对中级和高级阶段而言。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,不仅是对形体的锻炼.还有对意、气、神等内在的东西的修炼。武禹襄说:“身虽动.心贵静。气须敛.神宜舒。心为令.气为旗。心为驱使.神为主帅。”这里.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心、气、神和身体之间的关系。如何把心、意、气、神和身体动作结合起来呢?我的体会是:第一是从心静体松入手.心要静.体要松。第二是用意来指导动作.这就是”心为令”.也就是意在动先。其实,不仅太极拳如此.任何其他的运动.都是意在动先的。练习太极拳.更强调用心意来指导动作。第三是要善于养气。武禹襄说:“气以直养而无害。”这是太极拳的精髓.也是太极拳能够养生、使人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。太极拳善于蓄养人体的精气神。具体养气的做法是“以气运身.务令顺遂”.呼吸要纯任自然。练太极拳.重要在蓄神.也就是养精蓄锐.不在气.如果你用意念去控制气.必然会出现弊病。所以.他提出了”在意不在气.在气则滞”。在这里.气是次要的.神是主要的。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是自然而然的.不用刻意追求。第四是蓄神.也就是注重精神上的修养。武禹襄说:“身动心静,内固精神,外示安逸”。这里强调的是既注意身体的锻炼.又注意精神的修养.达到内外双修。 练拳太过重视气力.反倒无力;而养气.特别是正派的养气.则能达到纯刚的地步。但是.刚和柔还是有主次区别的。儒家认为.阳是主要的.阴是次要的;刚是主要的.柔是次要的。而老子的道家则是以阴柔为主。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.崇尚阳刚.所以提出”其为气也.至大至刚”。武禹襄是个儒生,当然也就遵从孟子的学说.提出”养气者纯刚”.认为练习太极拳不能追求气力.而要涵养内气。培养浩然之气。
“气”是随“意”而走,平时练拳要意守丹田,全神贯注,所谓“意到气到”,不要刻意去想着气的运行,想气则呆,呆而则断,气血不通,练拳遵守着,“合为吸、开为呼”,所谓为,阴尽阳起,阳尽阴起,阴阳兼顾,意念想到合时吸气,开时呼气,用意慢慢体会,必有想象不到的效果。
气,是身体内细胞运动而产生的能量,是生命的根本,气是无形无色无味,是人看不到的物质,但气又联系着人体五脏六腑,四肢百骸,使形体内外得到统一。练拳时,要以意领气,意气相随,注意呼吸与动作配合。“气为血之师,血为气之母,气赖血养,血靠气行”。有呼吸才有气血的调和,呼吸在太极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。我们通常知道,我们肺活量大的人,身体就强,精力旺盛,。相反肺活量小,或是弱,身体就会出现问题。心脏的搏动,血液的循环,是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,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。我们可以用呼吸去推动它,用呼吸锻炼我们的肺活量,吸气时,交感神经兴奋,血管舒张。所以通过调整呼吸,使气体得以交换,加强血液循环,使其流通顺畅,增进健康。初练时,要心平气和地去练习,口要似开非开,似合非合,舌抵上腭,鼻吸鼻呼,起吸落呼,开吸合呼等,使呼吸与动作紧密配合,自然而协调,不能大吸大呼,强吸强呼,不要因练功而引起呼吸急促为宜。随着功夫日益加深动作逐渐熟练,自然能分清虚实、开合、动静、蓄发之时,便可自然而然地转变呼吸方式(如由腹式呼吸转入逆腹式呼吸等),使气贯四梢,要虚其胸而实其腹,将气沉入丹田,使动作充满生机,气势磅礴,犹如春蚕吐丝,绵绵不断,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,要达到这种境界,必须先炼意、炼形,再以“意”领气、以形导气,这便是炼气的关键。在拳架之中即将“气”这种最基本最富有生机的精微物质(或说能量)转化为我们所需的各种功夫。要用“气”首先必须要求“气”能按照我们习练者的意志而运行或转化。我们将这种练习心意驾驭内气运行的能力的过程,称为“行气”。将注意力放在内气上暗示其内气随动作的变化而运行。
二、练习太极拳对肢体的要求
上肢体
表现形式为:腰到肩,肩到肘,肘到手,手到指节节贯串, 要想了解以上问题如何用法,就必须了解各种关节的运动规律。我们从肢体的公转和自转来论述: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形式是公转加上自转。太极拳运动中以腰脊为轴,身体各关节的运动也是公转与自转的同步交叉运动。一般来说,下关节对上关节而言是自转;上关节对下关节而言是公转;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是自转,后关节对前关节而言是公转。自转相对于公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大,公转相对于自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小――这里讲的是在走缠丝劲时关节运动的规律。 上肢运动相对于腰脊来说,腰脊是公转,手臂是自转。 公转运若轴,自转方圆生,相随勿枉动,三节自分清。 太极拳运动要求我们明三节――梢节、中节、根节。全身多处分三节,比如:手分三节,臂分三节,胸腰.下肢亦分三节。没有了公转和自转,便分不出三节来,自然也没有“节节贯串”可谈。所以公转和自转学说是建立在“节节分家”基础上的。所以节节贯串又建立在节节分家的基础上来体现。 明白了公转和自转的规律,我们便可以做到以腰脊为轴,以手领劲,含胸塌腰,屈膝松垮,五趾抓地,将全身的劲力整合为一处,施加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,这就叫“节节贯串”,因此公转与自转是“节节贯串”的外在运动形式。
那么,平时我们打拳练拳,应该如何做到“节节贯串”呢,明白了以上了道理了,我们也就不难分清什么叫“节节贯串”了,首先我们在练拳,每打一招一式都要按照上面的原理来做,比如我们在运动中,腰是中心,那么我们就要以腰为中心,把力从腰传送到肩臂上,在从肩臂传送到肘上,从肘上传送到腕上,最后从腕上传送到指上,动作走势,如揽扎衣,先动腰,然后重心从左向右转换,然后在过肩,过肘,到腕到手指,按照这些细节慢慢练习,慢慢体会,也就能达到“节节贯串”的效果。
肩肘:「松肩沉肘」几练太极拳者都要求做到这一点。有的也叫「沉肩垂肘」或「沉肩墜肘」。我们打拳松肩必做到沉肘,做到松肩沉肘了,动作才会灵活圆滑,才容易不受制于对方。如果肩肘受到障礙,便会影响內劲运用,从而也影响了周身協調。。
腕:陈式太极拳有坚腕、坐腕、折腕、旋转腕等多种变化,是隨著动作的需要,身法的協調而变化。腕部打拳时要始终保持灵活多变,而且还要锻炼它的柔韧性。
手:陈式太极拳很重视手的作用。拳论说,「此艺全是以心运手,以手領肘,以肘領身」。「每一舉一动,其运化在身,表現在手。」又有「捎节領(手为梢节),中节隨,根节催」之说。从手型讲,主要有掌、拳、勾三种。
下肢体
练拳下体是支撑身体的关健。无论是身体的根基还是劲力的发起都为至于下肢, 是支配身体动力的起源点,是我们练拳最为根本的,也是我们锻炼中最重要的部分。《拳论》说,“其根在脚,发于腿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”强调下肢体的重要性。 对于下肢体而言,首先我们要谈谈裆的要求。在进行打拳行拳中,裆一定要保持圆裆,而且还要使裆放松,动作灵活。避免出现人字裆,死裆。裆部的会阴穴是任督二昹的起点,练拳时头頂的百会穴与裆部的会阴穴上下呼应,阴阳经气得到平稳,也有利于立身中正。在运动过程中,腰与裆有密切关系,裆与胯膝也要相互配合。腰能松沉,胯能撐开,膝能理合,襠劲自能撐裆。陈鑫在《陈式太极拳圖说》中说,「下腰劲,尻微翻起,襠劲自然合住。」又说,「尻骨,环跳蹶起來,理边腿根撑开,裆自开,两膝合住,裆自然圆。」
膝:拳架身法的高低,步法的大小,都与膝关节有直接的关系。我们日常打拳,膝的运作和保护也是很重要的,要合理练拳,活动开了在练拳,动作也要从高变低的练习,因为全身的重量一般都放在了膝上,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持,很有可能会伤到膝,因此由高到低,活动量由小到大,循序渐進,以免膝关节受伤。
脚:足是周身之根基,兩足姿势的正確与否,对保證步法的灵活稳健有重要的作用。陈式太极拳对兩足的要求是,兩足踏实地,足趾、足掌、足后跟皆要抓地,涌泉穴 (正脚心)要虛。足趾不能翹,足掌不能左撇右歪,前搓后 晃,在开步及边步时,要定准方向和位罝,要做到〞落地生根〞,不能乱动。这样,才有步捋清晰、沉看、稳健的感覓。另外,在运行中,向前邁步或向左右开步时,都要曲膝松胯,足尖上翹理合,足跟里側著地向外鏟地滑出,开到適当的位置,再移重心落实,向后退时,足尖先落地,再移重心逐渐踏实。在向左右旋转方向时,一足支撐重心,另一足足尖上翹外摆或理扣,以足跟外側著地,方向位罝移好,再移重心踏实。足尖外摆和理扣时,要使腿部还具有螺旋缠丝劲。总之,足在运动中是随时的要调整,保证身体转换灵活,重心不丢。
三、练习太极拳动作内在表现: 一、虚领顶劲、二、含胸塌腰、三、虚实转换,二、阴阳变换 三、刚柔相济。
虚领顶劲
练习各家太极拳虚领顶劲是身法要领之一,人们打拳顶劲领起,就会精神百倍,气质非凡,“顶劲不领起,出功慢进取”,虚领顶劲对于练拳练功是非常重要性。虚领顶劲做的好,一是精神饱满,二是活血通脉,三是身法拉长,四是灵活敏感,总之有利于练习太极拳松活弹抖的劲力。
我们试看,在任何动物在搏斗时,首先都是先把头部抬起,表现出强壮好斗的心态。太极拳所练者,气也,神也,如顶劲不领起,毫无生机可言,则练功行拳无法做到“活泼泼毫无滞机”。顶劲领起虚灵不昧,则无迟重之虞。
久练太极拳者,功夫到一定程度,头顶上总有一种若隐若现若在若逝的上提感觉,顶门雾照,精神自足,丹田饱满,下盘实而轻灵。甚至感到一股力量自头顶贯下的感觉,这是虚领顶劲的一种程度。
含胸塌腰
想练好陈式太极拳就要掌握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和要领,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,行拳练功明拳明理,练习规则严格遵守。 含胸塌腰其主要的要领,表现为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,使其胸部肌肉完全保持放松状态,腰胯内敛,心气下降,腰劲自然下塌。含胸与塌腰实质上是栩辅相承、同时进行的。只有含胸,腰劲才能自然下塌,周身血脉流畅无阻,要塌腰,必定含胸。两者不能分开进行,而要互为前提,互为照应。 练习太极拳,含胸是表明劲要合住,力能贯足,劲含的住,力才能不散,如果胸部外挺,必会引起气拥胸表,呼吸不畅,致使身体上重下轻,脚跟浮而不稳,重心偏差。浮,重心不稳。含劲要四面包涵住,却不是紧紧收闭,而要“胸虚如磐”。《拳论》说。“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、气海、石门、关元,如磐折如鞠躬形,是谓含住胸,是为合住劲,要虚。”“胸间松开,胸一松,全体舒畅,不可有心,亦不可无心。自华盖至石门要虚、含住,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。”“胸膈横气卸到脚底,即不能,亦当卸至丹田”。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,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,也要沉入丹田。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。 那么为什么要在练习拳时讲究塌腰呢? 塌腰不可弓腰,弓腰成驼背,经脉、骨骼弯曲受压,气血不通,塌腰又不可软,软则失去灵劲活劲。《拳论》说:“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,不可软,亦不可硬,折其上方得(折其中的意思)”。塌腰时,“腰劲贵下去,贵坚实。” “腰以上气往上行,腰以下气往下行,似上下两夺之势,其实一气贯通,并行不悖”。 含胸塌腰,有利于周身骨节放松开张,身体能够保持重心下沉,稳固坚定,同时丹田内气容易上下自如,上至百会穴,下沉丹田之气也可顺利达于涌泉。
虚实转换
太极,阴阳也,阴阳虚实也,虚实在我们练习拳中无处不有,无处不在,周身上下,四肢百骸,运动之变唯有虚实之分,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。动作虚实明确,转换得体,即可灵活转化,才能耐久长久,体力不衰,变换之巧才能不被困顿。在练习陈式太极拳中,虚实的变换及其重要,没有虚实转换就不会有太极拳的灵魂,虚实更不会表现出来,虚实表现不出来,就没有引进落空,“四俩拔千斤”之说,也就不会体现太极拳的劲路。 陈式太极拳不仅前后、左右,上下分清虚实,双手、双脚虚实也要明确。如左手和左脚、右手和右脚、总之做到身体上下相随。比如在运动中虚实变化转换上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。如左手实则左足虚,右手虚则右足实,左脚实右脚虚,右脚实左脚虚,等等,一招一势,虚虚实实,遍藏玄机。 我们练习太极拳的虚,不是全无力量;实,也并非全部落实。虚实是指重心的比重分配。初学者,动作可以大开大合,大虚大实,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、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。比如二八分,转为小虚小实,变为三七、四六分等。小虚小实,由于动作幅度较小,虚实转换更为灵活。
分清虚实,但不要过偏。所谓“偏”,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,也就是丹田腰椎始终保持垂直状态,身体二八分也好、三七分也好都不重要。否则过偏不利于转换,易遭袭击,不易灵活应敌。分清虚实,不可过实,过实则迟滞;也不可过虚,过虚则浮飘,无着无落,根基不稳。
分清虚实,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,心中明了。“心要虚,心虚则四体皆虚,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,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,此谓虚而实。”“实中有虚,虚中有实,太极自然妙用,至结果之时,始悟其理之精妙”。“开合虚实,即为拳经”。分清虚实,深得虚实变化要领,悉心把玩,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。
阴阳变化
太极拳的阴阳变化,说到底她是事物变化的哲理,也就是相应和对应的关系,是矛盾论的关系。比如我们常会感觉到的,“男人与女人”,男人为阳,女人为阴。在如“左右关系”“上下关系”“虚和实关系”“轻和重关系”“刚柔关系”“快慢关系”“开合关系”,等等,这都反映阴阳关系的变化。
那么我们练习太极拳时,以上种种这些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,练习太极拳,离开阴阳变化,也就不会是太极拳了,太极拳的精髓也就无法体现出来,那样也只能是一个无灵魂的,无章法的,无规则的拳种。
在练拳当中,或在技击当中,我们讲到,虚实变化,轻与重的关系,比如我们平时的推手当中,避实击虚,重来轻接,轻来重迎,刚来柔化,柔来刚随,这些辨证关系,都是阴阳的关系。我们练习太极拳,重心转换,左转到右,右转到左,拳论中常说到“遇左先右,遇右先左,遇下先上,”等等。所谓“阴终阳始,阳终阴始”无一不是反映阴阳中的变化。
刚柔相济
刚柔相济表现形式和阴阳变化相同。陈式太极拳中的刚柔相济、蓄发相变,也是在阴阳范畴之中。刚为阳,其表现是发力、打击。柔为阴,是合劲、蓄势、引化。太极拳中的刚和柔,既相互制约,互为转换,又互不可缺,变化无穷。就刚柔变化拳论中很清楚的讲到“纯阴无阳是软手,纯阳无阴是硬手。一阴九阳根头棍,二阴八阳是散手。三阴七阳犹觉硬,四阴六阳是好手。惟有五阴并五阳,阴阳无偏称妙手。妙手一着一太极,空空迹化归乌有”。要练好陈式太极拳,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刚柔之间的关系。拳论中讲:“用刚不可无柔,无柔则环绕不速;用柔不可无刚,无刚则催逼不捷。”在练习太极拳中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刚柔相济。要想练好,必须先去僵求柔,然后再练柔成刚。拳论上讲:“唯有五阴并五阳,阴阳不偏成妙手,遭到何处何处击,我也不知玄又玄。”只有练到刚柔相济,阴阳无偏,浑然一圆,才能达到太极拳的高级境界。 作者:梁正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