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心清静道为宗,譬彼中天宝月同。
净扫迷云无点翳,一轮光满太虚空。
上药身中神炁精,人人具足匪亏盈。
能知混合回风道,金鼎黄芽日日生。
“上药三品,神与炁精“,精、炁、神即为上药三品。这三个词虽然常被大家提及,下面就来详细说说这上药三品吧。
一、什么是精、炁、神
中医认为,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。可以说是一身能量的物质储备。精又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:其中先天之精最为关键,又称为“元精”,是生命最初那一点物质能量,由父母精血所化生,人靠着这一点元精生长发育,生儿育女;后天之精则来源于饮食水谷,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,人体将摄入的饮食水谷中的精微物质吸收,转化,营养自身,相当于现代所说的“人体营养”精是整个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。
精会消耗,同样也可以增补。一般而言,一切生命活动都会消耗精,尤其是房事生育,多思用脑等。在中医看来,肾主藏精,肾是人体“藏精”最重要的仓库,而肾主生殖、主脑、因此性生活,大量脑力劳动,这些最耗肾精。没有修炼的人,基本上只能靠后天的这些营养摄入来补充后天之精,有修炼者则需要通过导引吐纳,可以慢慢培补先天。
炁也是气,炁是先天,与精相比,气可以算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动力,所谓人活一口气,运气这个词运的就是气,人体的各种脏腑,形体功能能正常发挥,靠的就是生命能量的正常运行,这个能量就是气。跟精一样,人体之气根据各自特点,作用,分布的部位细分起来,也有各种不同。比如随先天之精一起产生的,生命最初的能量,称之为元气。
元气同样为肾所主,人由此元气逐渐萌发出勃勃生机;同样的,元气耗尽则生命结束。后天通过进食,锻炼所培养出来的称为后天之气。后天之气由脾胃生成,为肺所主。诸气之中,固护体表的称为“卫气”,灌注胸中的称为“宗气”,营养脏腑者是为“营气”。如果说,精最主要的功能是组成人体这个形体组织,那么气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让这些形体组织能动起来,发挥各项功能。
同样的,气也会消耗,也可以增补。过度劳累最是耗气,中医讲“劳则气耗”,这个劳累包括整体的体力活动过大,也包括单独脏腑的过劳(比如饥饱不定,暴饮暴食容易消耗脾胃之气)。没有修炼的人,只能靠饮食,体育锻炼来增强体魄,在一定程度上充养自己的气;而善于导引,内丹,吐纳功法修炼之人则可以通过打坐导引练气。
精气神三者中,神最为重要。中医里把神称为“一切生命现象的总称”。简单来说,精是形体,气是功能,那什么让这些形体发挥这些功能且发挥合适的功能呢?这就是神。中医讲“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”没有神,就算有个躯体,各个器官,躯体功能也存在,但也只是一具尸体。可以说,神是人体的生命力——这可以算是广义的神。
狭义的神,则是我们常说的“心神”,包括思考能力,心理,情绪等。情绪不好,心理状态不好,我们说这个人心神不宁,说的就是这个狭义的神。道教认为,通过对形神的修养可以实现成仙入圣,形神俱妙,与道合真。
二、精、气、神有什么特点
《高上玉皇心印妙经》开篇即说“上药三品,神与气精。恍恍惚惚,杳杳冥冥”
即表示精气神是不可见的,是一种氤氲状态。
精气神三者之间,又存在互相濡养,统帅的作用。一方面,与神相比精气属于物质基础,精,气可以养神。一个人精神饱满,炯炯有神,首先来源于自身的精气充盈,而行销骨立的病人自然也看着两眼无神。而精,气之中,精又是气的物质基础。精足,气才充盈;而气也当依附于精,才不致涣散气脱。
故《心印妙经》里说“神依形生,精依气盈”。另一方面,神能统摄精,气,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,是整个生命最关键的部分,都在神的统摄下,整个生命过程才能实现下去,才能运用精气进行创造行为。明代医生张景岳特别强调
“虽神由精气而生,而神则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,则又在吾心”
三、养生如何养护精气神
养生首重养神,养神在于宁神。神是生命的主导,神一乱则精气随之而乱,因此养神关键在于宁神。宁神不是说要避免负面情绪,而是要做到可以有正常的情绪变化,但不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,都应较少地做到不扰心神。
《灵枢本神》载:“喜乐者,神惮而不藏”,即便是喜乐这种正面情绪,太过也会使心神耗散,故皆应注意保持平静,修身养性,安养内心,规避扰动心神之事,做到“若存若无”之际最好。
总之,精气神为人身三宝,其中又以神最为贵而精气养之。其聚则有,其散则零,养生在于养此三宝,而养此三宝又莫过于宁神,益气,固形。